地坑院擁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地坑院是中國非常具有特色的古建筑,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在河南陜縣,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跟陜北的窯洞有點類似。
地坑院是在黃土層中挖出來的居住空間,建造巧妙,頗具匠心。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經由院落進到窯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間序列,整個空間充滿了明暗、虛實、節奏的對比變化,窯洞與大地想通,臥于大地之中,隨大地脈搏跳動。從上往下看,整個窯院為方形,站在院中間看天空,天似穹窿,天高地厚,人在其中,是天地之合的縮影。
陜縣曲村就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價值的地坑院103座。近年來,隨著陜縣開發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進,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機,已陸續對80余座地坑院進行了修復性建設。
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長l2—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工程量約二千個土方左右。窯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寬4米左右,窯洞兩米以下的墻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其中一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孤行甬道拐個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門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進型、曲尺型、回轉型三種。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也叫鎖門),有的做兩道門,分稱為大門和二門,舊時婦女的活動范圍限定在大門內、二門外。在門洞窯一側挖一個拐窯,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徑1米的水井,加一把軸轆用于解決人畜吃水問題。
這種以地坑院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戶與戶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點式布置。這種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進村莊,方看到家家戶戶掩于地下,構成了黃土高原最為獨特的地下村莊。
地坑院一般為獨門洞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就是一個門洞與二至三個地坑院相連。地坑院就形狀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長方形兩種,按其八卦方位來分,則可分為動宅和靜宅兩大類:動宅又稱東四宅,它包括以東為上的震宅,以南為主的離宅,以北為主的坎宅和以東南為主的巽宅。這類天井院多為長方形,長14--18米,寬10一12米,8一l2孔窯洞。靜宅院又稱西四宅,它包括以西為主的兌宅,以西北為主的乾宅,以西南為主的坤宅和以東北為主的艮宅,此類天井窯多為正方形,邊長約12--16米,深7米左右,開10孔窯。
地坑院與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磚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欄馬墻(也稱女兒墻),攔馬墻內側有的還種些酸棗等灌木,在通往坑底的門洞四周同樣也做有這樣的欄馬墻。這些矮墻一是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二是為了人們在地面勞做活動和兒童的安全所設。三是建筑裝飾需要,使整個地坑院看起來美觀協調。
居住在地坑院內,排水和防滲是最要緊的事情。地坑院的基本附屬設施幾乎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也是居民每逢婚慶大事要加以“擺治”(加固修理)的主要部位。窯臉(窯洞正立面)除開有窗戶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磚加固。院內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磚。地坑院院心是在比院子邊長窄2米左右的基礎上再向下挖30公分左右,并在其偏角(一般東南角居多)挖一眼4—6米,直徑1米左右的水坑(井),坑(井)底下墊爐渣,上面用青石板蓋上,主要用來積蓄雨水及污水排滲之用,有些地方,這些雨水沉淀后還要供人畜飲用。
地坑院內各個窯洞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門洞窯等功用。主窯三窗一門,最高,其它窯二窗一門,茅廁窯和門洞無窗無門(因門洞窯的大門和二門做在洞內在外邊看不到)。地坑院窯門多為一門雙扇,以槐木、椿木為主,油漆多用黑漆帶紅線的色彩,在門的一側留有鍋腔和土炕的煙火道。窗戶是方格狀,裱糊白紙或安裝玻璃,節慶時貼窗花。窯洞大小,一般主窯為九五窯,寬九尺,高九尺五寸,其它窯為八五窯,寬八尺,高八尺五寸。正對門洞向陽的一面為長輩居住的正窯,左右為側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