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六朝古都,古稱金陵,南京博物院2015年12月推出跨年度明清繪畫展覽,南京博物院展出收藏藏繪畫近70件套,分“金陵前賢”“金陵八家”“金陵別樣”“金陵余緒”等四個單元以立體呈現明末清初豐富多樣的繪畫生態。
展覽主題: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繪畫特展
展覽時間: 2015年12月-2016年2月
展覽地點: 藝術館2F 21展廳 歷代繪畫館
第一部分 金陵前賢
明末,金陵文化界仍以文士為其主導,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員,也有在野的隱士與苦讀的青年才俊。這些文士們大多能坦然面對明末社會政治狀態,常常倘徉于山水名勝之間,以寫書作畫為娛。董其昌的行為模式,可以說是十七世紀初中國文士的典型,為許多人所奉行,其文人山水畫風在金陵文人畫家群體中影響頗大,如楊文驄等。在職業畫家那里,伴隨著個人主體意識的興起,一種夸張變形的畫風十分流行, 追求奇趣的美學品味,以吳彬為代表。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職業畫家在筆墨表現上基本上保存著吳派細雅風格影響的痕跡。
第二部分 金陵八家
以葉欣、樊圻、吳宏、高岑、胡慥、謝蓀、鄒喆、陳卓、武丹、蔡澤為代表的金陵八家取法兩宋院體,繪大山大水,筆墨細膩精致,成為清初金陵地區的一種風尚。他們大多以金陵的某些實景為基礎,著意于詩化處理,描繪清麗,將金陵地景與國變后“斷草荒煙孤城古渡”之淡淡凄迷感疊合在一起。在技法上,他們往往延續明中期以來的文派特色,設色清淡卻頗亮麗,形成了一種典型的金陵設色風格,令人覺得頗有一種詩情的浪漫。有時,他們還善于表現某種細膩感,將懷舊書寫轉化成冷清的孤寂。
第三部分 金陵別樣
十七世紀的中國歷經著有史以來罕見的巨變,曾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復雜劇變的時代中,影響尤其深刻。與職業畫家不同,文人畫家們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則以水墨的方式抒發遺民情懷,表達他個人對金陵過往文化的緬懷。程正揆、張風、呂潛、龔賢、髡殘、七處、石濤等人構成了一連串的遺民文人畫家序列。他們大多追求一種特殊的復古傾向,顯示出一種沉痛的文化失落感。同時,他們強調自抒胸臆,自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感傷情懷,一度盛行于清初金陵的上層社會之中。當然,此時金陵的山水畫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現象,一種純粹形式上的復古最值得稱道,譬如龔賢、髡殘等人就有一種風格學的歷史意義。
第四部分 金陵余緒
十七世紀末,隨著第一、二代畫家的逐漸凋零,金陵畫壇開始出現衰落的境地。明末清初金陵畫家們的弟子或再傳弟子雖然秉承家法,但大多亦步亦趨,其畫學枯萎,畫路窄貧,畫風纖靡。而畫面氣格日漸卑弱,筆墨亦日漸疲軟,結構缺乏變化,有成績者可謂乏善可陳,宗言、鄒坤、樊云等人,傳移摹寫,一切都在規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