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善化寺壁畫是大雄寶殿里的東西墻兩側的壁畫十分精美,前面有精美的彩塑雕塑,殿內四壁原來滿繪壁畫,因年久失修,逐漸損毀。壁畫史繪于遼金時代,現僅西山墻和南壁兩盡間壁畫尚存,清代壁畫總計面積為149.77平方米。
目前,東壁畫面已不存。西壁畫面依其開間畫五鋪說法圖像,表現的是佛陀五會演經說法的場面。 畫面以當空彩云為背景,每鋪當心畫釋迦說法坐像,佛像全高3.20—3.45米,佛座高1.60—1.75米;佛兩側各畫一身脅侍菩薩,脅侍菩薩像高1.95—2.05米。佛光上部的兩隅又各畫四身護法天神 ,有的佛座壸門內又畫二身力士像。每鋪佛陀當頂,各畫盛開的千葉覆式蓮花華蓋,蓮心內百寶瓔珞垂掛。佛像皆青色螺髻上置紅色寶珠,面相方圓飽滿,結跏趺持吉祥坐式,手或持寶器,或作說法印,坐蓮華臺上。臺座高大、華麗,呈上圓下矩形。佛背光中,頭光、身光、舉身光均作同心圓,圓形內外飾如水樣流動的網目紋和冉冉升騰的火焰紋。脅侍菩薩遍身瓔珞,頭戴金花珠絡高冠,足踏青底紅葉蓮花,面形方圓,五官娟秀,表情溫靜,體態健碩,裳帶飄舉。三十九位天神中,僅見一女天神,且多武將,其身形魁偉健壯,形貎多詭譎怪誕,或青須長髯武將,或紅發獸面梟雄,個個威武神勇,目睛湛湛,可謂刀戟利劍錚錚作響,天衣裳帶滿壁風動,它們與主佛和脅侍菩薩的怡然安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繪制水平當是清代壁畫中的杰作。
南壁東盡間畫八臂三面的《準提佛母法會圖》。畫面上端正中一覆蓮盛開如華蓋向外展開,邊緣垂掛繽紛的香花、纏枝和瓔珞,生有八臂三面的準提佛母 位居中央,結跏趺持吉祥坐于青白蓮花座上,頭戴金花珠飾冠和金耳珰,身披青色天衣,遍身蔽金碧瓔珞,著紅裙,腰扎白色長綬帶,天衣飄舉,帶垂座下。菩薩臉作一正兩側,正面呈肉黃色,細眼彎眉,作慈悲相;臉兩側各畫一白色側臉,瞠目咧嘴露白牙,均作猙獰相;袒胸佩花珠金項圈,八手臂皆戴珠飾金釧、金鐲、指環;八臂中,左邊第一手持寶鐸、第二手舉寶幢、第三手捧寶壺、第四手執孔雀羽毛;右邊第一手下握寶卷、第二手舉寶劍、第三手指頂金火輪、第四手托金缽,缽中有化佛;八臂菩薩身佩白色圓形身光,圓光外滾動著火焰和云氣紋。其頭頂,升起一股盤繞散開的彩云,云里化現出七個小坐佛;左右青色的星空里,又有四朵耀眼的彩云,眾天神簇擁結隊隨行其中(每邊二朵,上五人,下十四人,或十五人,共計三十九人);星空里還散布著十二宮神,可辨認出的有“獅子宮”、“女宮”、“蝎宮”、“瓶宮”、“白羊宮”、“金牛宮”、“男女宮”、“蟹宮”等 。菩薩其左右的脅侍二菩薩,手中各持寶器,右服白,左衣朱,皆頭頂花珠冠,白衣菩薩手執蓮,天衣緾身,瓔珞蔽體,結跏趺坐。在八臂菩薩兩側及脅侍二菩薩頭光頂各有一男二女著帝王、帝后服,可能表現的是帝釋天和大梵天眷屬像,其兩側又各畫五位男女護法天神,其中四大天王有頭光,可辨識的有抱琵琶的持國天王、托塔執寶幢的多聞天王;下端正中臺座兩邊畫四比丘,外圍又畫二十位男女護法天眾,二十天眾中有二位已模糊不清 。比丘個頭稍高,有頭光,其中一人作梵僧老者之相,他們合掌恭立,面向正中菩薩臺座下一奕奕站立的長腳孔雀;二十諸天眾靠邊參差排列,有的扎幞頭,著常服,手把青枝白蓮;有的戴通天冠,身著袞服;有的赤胸裸懷、頭飾骷髏、手持刀劍;有的男天面相慈善卻蟒蛇緾身手握蟒頭;有的女天高髻秀發嫵媚動人把鏡照面,有的牛頭馬臉紅發獠牙舉杵握劍。
南壁西盡間畫《彌陀法會圖》。全圖都處于彩云之上。畫面頂端以齊天的瓊樓玉宇展開,下接翻卷滾動的五色彩云及許多放射光明的七寶幢和七寶花樹,花樹上垂掛諸多瓔珞及放光的摩尼寶珠,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位居中心。阿彌陀佛內穿青色通肩袈裟,外披朱色僧祇支,持吉祥坐,結禪定印,坐在上圓下矩的蓮花座上;佛陀頭頂,升起一股輕氣,繞頂三圈后,分作九股(左四右五)佛光散向天邊,每道佛光中出現了許多小化佛。佛兩邊,觀音、勢至菩薩一青衣,一朱衣,結跏趺坐在下圓下矩的蓮座上,他們頭飾金花、身披瓔珞,著金色項圈、臂釧、手鐲,手持法器,面向彌陀,作說法印。圍繞三圣,從上至下、由中間到兩邊畫成組連排的諸菩薩眾、比丘眾和伎樂天。 除伎樂天外,其余均飾頭光,伎樂手中樂器可辨的有:琵琶、排筲、笛、古琴、鑼、腰鼓、笙、鐃、板等。在眾者下端,畫一倒“凹”形七寶池,池邊欄桿迂回,階級井然,有三條路可通上岸。欄桿上蓮華柱頭金燈閃耀,池中綠水波光瀲滟滿生漣漪,蓮葉田田,蓮花盛開,有五位頭頂佛光的化生人乘坐帶蒂蓮花升出水面,正中背對的蓮花化生已靠近岸邊,他正欲踏上通向西方極樂世界的階級,岸上等候的菩薩分向兩邊,領頭的一位向他伸出接引之手,另一位端著百寶盤,還有打著華燈、手持寶幢的菩薩,其余菩薩皆合掌祈禱。地面上還有和孔雀、仙鶴等祥瑞之鳥,手捧七寶盤和摩尼寶珠的供養菩薩。
南壁西盡間畫《彌陀法會圖》
。壁畫全圖都處于彩云之上。畫面頂端以齊天的瓊樓玉宇展開,下接翻卷滾動的五色彩云及許多放射光明的七寶幢和七寶花樹,花樹上垂掛諸多瓔珞及放光的摩尼寶珠,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位居中心。阿彌陀佛內穿青色通肩袈裟,外披朱色僧祇支,持吉祥坐,結禪定印,坐在上圓下矩的蓮花座上;佛陀頭頂,升起一股輕氣,繞頂三圈后,分作九股(左四右五)佛光散向天邊,每道佛光中出現了許多小化佛。佛兩邊,觀音、勢至菩薩一青衣,一朱衣,結跏趺坐在下圓下矩的蓮座上,他們頭飾金花、身披瓔珞,著金色項圈、臂釧、手鐲,手持法器,面向彌陀,作說法印。圍繞三圣,從上至下、由中間到兩邊畫成組連排的諸菩薩眾、比丘眾和伎樂天。 除伎樂天外,其余均飾頭光,伎樂手中樂器可辨的有:琵琶、排筲、笛、古琴、鑼、腰鼓、笙、鐃、板等。在眾者下端,畫一倒“凹”形七寶池,池邊欄桿迂回,階級井然,有三條路可通上岸。欄桿上蓮華柱頭金燈閃耀,池中綠水波光瀲滟滿生漣漪,蓮葉田田,蓮花盛開,有五位頭頂佛光的化生人乘坐帶蒂蓮花升出水面,正中背對的蓮花化生已靠近岸邊,他正欲踏上通向西方極樂世界的階級,岸上等候的菩薩分向兩邊,領頭的一位向他伸出接引之手,另一位端著百寶盤,還有打著華燈、手持寶幢的菩薩,其余菩薩皆合掌祈禱。地面上還有和孔雀、仙鶴等祥瑞之鳥,手捧七寶盤和摩尼寶珠的供養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