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粑是湖北孝感傳統美食小吃,火燒粑孝感又俗稱火食粑。是孝感農家常食的面食。
火食粑制作歷史久遠。燒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烹飪方法。山西下川遺址發掘出萬年前人類棲居地,發現三處萬年前的火塘、多粒禾類植物種籽和一些石器、石片?梢娚瞎啪用,已經懂得架起篝火,為了對火的周圍進行控制,并用石子圈起篝火成為火塘的形式;鹛恋墓δ,一是加工熟食,二是取暖照明。所謂加工熟食便是將采集的植物種籽(包括禾類植物)、根、莖埋入火灰中烤熟,或將捕捉的魚類以及獵獲的野獸剝去毛皮,掛在火中燒熟。人們便圍坐在火塘旁邊一邊烤火一邊食用熟食。經過燒烤的食物不僅富有營養,易于消化,而且口味也很好。這樣人類便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最原始的時代。商、周時期,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有粟、稻、黍、稷、麥、菽等,這從考古發掘以及《詩經》中均可得以印證!赌 .耕柱篇》就有“餅”這個字,說明吃面食的風氣戰國時期便有之。明代玉米(孝感俗稱苞谷)、紅暑 (孝感俗稱紅苕),辣椒相繼傳入我國,芋頭亦是源于我國的古老蔬食。古人發現苞谷棒子、芋頭、辣椒、以及臘香腸、臘肉,甚至米粑、面粑、米飯經過燒烤更是別具一番風味。于是燒烤成為古人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烹飪方法。
宋代周密《武林舊事•乾淳奉親》載:“北內送天花麻茹,密煎山藥棗兒、乳糖、巧炊、火燒、角兒等!泵鞔盎馃币辉~在明清小說中頻繁出現。明代《醉醒石》第九回:“一日打從器皿廠前行走,只見一個孩子喊:‘熟波波(饃饃),火燒!’”火燒又稱之為杠子火燒。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八十回:“一日,將午的時候,寄姐不在面前,童奶奶袖了幾個杠子火燒要從窗縫送進與他……”雷漢卿《近代方俗詞叢考•〈醒世姻緣傳〉方俗詞考釋》云:“杠子火燒做法是,用杠子反復壓面,使其充分均勻,再放入灶火里烘烤,吃起來松軟爽口”可見宋代直至明代,火燒粑亦是食肆廣泛出售的面食。直至現代鄂西山區農家,家家有一個燒火屋,屋中有火塘,四邊用條石砌成。這個火塘一年365天不熄火,其厚厚的火灰就是燒烤食品的加工廠。其燒烤的方法與上古時期一脈相承。如:燒烤紅苕、芋頭、苞谷等。直接埋入火灰中烤,上面有明火下面有暗火,20分鐘就熟了。燒烤米粑、面粑其方法是將蒸熟了的粑待冷卻后直接埋進火灰中燒烤,15分鐘就烤好了。這種粑粑當地人亦稱作火燒粑。這種燒烤方法與孝感燒烤的火燒粑(火食粑)大同小異。燒米飯是將淘洗過的大米裝進竹筒中,埋入火灰去燒烤,約30分鐘就熟了,燒烤臘肉腌肉的方法是將臘肉腌魚切成薄片,用打濕水的黃草紙包住埋進火灰中燒烤,10分鐘就燒烤好了;也可用支架架在火中燒烤。
火燒粑做法
火燒粑制法簡單:用面粉加適當的水用手糅合以后,再用面杖搟成圓形,其直徑大約一尺左右,厚薄均勻,大約有一小拇指厚即可,再在鍋里用文火烙,使之半熟成形便于手拿后,再用火鉗夾入正在燒火的灶里,使之躺在灶膛上,此時灶里所燒的火以文火最宜;也可在搟好成形后,放入灶門口的灰匣里,再用火鉗將仍有余火的火灰夾入灰匣里,將其復蓋;這樣讓灶膛里的文火,或灰匣火灰里的火燼將它慢慢烤熟,再取出捏在手中磕去上面火灰,熱騰騰,香噴噴的火食粑便烤成了。
火燒粑它的特點是“厚薄均勻,表面潔白泛黃,形如團月,若趁熱食之焦脆松軟兼備,滿口生津;若冷食慢慢咀嚼之,又焦又脆,其原始麥香余味,更是令人食欲大增。在孝感它被用于主食,崗上人中餐將它佐以鍋巴粥食之;河畈人將它佐以面蕞(zuǒ,一種類似面片湯的面食)食之;這兩種吃法無不大塊朵頤。因它耐饑,故此農村在大農忙“雙搶”或“搶四塊”的季節,無論崗上或河畈,它便是家庭主婦連同鍋粑粥或面蕞,送往在田間勞動的主勞力的中餐的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