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是中國特有的屬相,是古代占星家結合天干地支用來記星象、記日、記年的一種方式,用十二種動物代替十二辰名稱。十二生肖陶俑是古代人們用來“壓勝”“辟邪”的鎮墓冥器。唐宋多彩色陶瓷十二生肖陶俑,其造型一般有三種形式:人抱生肖動物、人身獸首、生肖動物趴于人頭頂上。
古人為了便于觀測星象,把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稱為十二辰,每一個辰都有一種動物與之對應,合而謂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因而十二生肖陶俑亦稱為“十二辰俑”或“十二時俑”。
十二生肖俑的形態也發生著變化。臨淄北朝崔氏墓出土的生肖俑以動物原形的形式出現,完全是寫實的手法,代表了生肖俑的初始形態。隋代兩湖地區的生肖俑已完全擺脫了之前的動物形象,流行身著寬衣博帶,拱手盤坐,懷抱或頭頂生肖的文官人物俑,并開始出現獸首人身生肖俑。初唐兩湖地區生肖俑以獸首人身拱手持笏板的官員形象為主,多為坐姿,也有部分站姿俑。俑身下方有方形或圓形底座。盛唐以后,基本以帶有底座的獸首人身站姿生肖俑為固定模式。
早期的生肖俑形象較為寫實,為陶質,見于北朝時期,形象是單純的動物形,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生肖俑的藝術成分逐漸增加,成為以動物和人物相結合的形象,顯得生動有趣。其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為獸首人身,即以十二生肖動物的頭像配以人身。另一種為人首人身,或抱一生肖動物,或將動物置于肩上,或在冠頂附加生肖動物。唐代流行身著袍服站立的獸首人身或抱不同生肖動物的人物形象,唐末至宋,演變為在人物冠上飾以動物形象,而且,生肖俑在宋代多被做成文臣形象,頭頂或戴朝冠,或戴有“王”字的弁帽,著寬袖袍服。宋代以后,由于紙冥器的使用,俑的數量大為減少,生肖俑藝術也隨之漸趨衰落。
墓室四壁擺放的十二生肖一般都是按子午方向排列,同時十二生肖也可以表示時間,隨葬入墓希望十二時辰的神靈輪流執勤守護墓主人,祈求墓室永固。
這組十二生肖俑為獸首人身立俑,造型端莊,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