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而且有著嚴格的佩戴等級;实墼诓煌瑘龊吓宕鞑煌|地的朝珠:在盛大的慶典時佩帶東珠,祭天時佩帶青金石朝珠,祭地時戴琥珀或蜜蠟朝珠,祭日時佩戴珊瑚朝珠,祭月時佩戴綠松石朝珠。另外,清代朝珠的絳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絳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
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于胸前。朝珠共108顆,意指12個月,24節氣,72候。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稱為“佛頭”。從朝珠全物來看,共有“佛頭”4 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將108 顆朝珠四分,所以也稱之為“分珠”,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 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后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云”。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 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瑯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三串小珠串一共30粒,象征1個月有30天,又分別代表為上中下三旬,每串代表一旬。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臺”。按《五經異議》的解釋:天子有三臺,即“靈臺,以觀天象;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龜”。還有一說,“三臺”為官稱,即尚書、御史、謁者之統稱。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補臺。朝珠的佩掛有固定樣式,其式為:將朝珠掛于頸項,分前胸與后背兩部分,以佛頭塔緊貼后頸與后腦相垂直;佩掛時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而三串“記念” 則分左右兩側分掛,其中左側二串,右側一串。后背的“背云”緊靠后背心,下垂大墜子,尺寸大致在65 至70 厘米間(即二尺),與清代男子所蓄辮子長短相符,亦可相互遮掩。朝珠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
蜜蠟朝珠
朝珠為上好蜜蠟制成,共108顆,其上分珠、背云等保存完好,中間分珠為碧璽,圓渾敦實,潔凈純正,其色澤與朝珠對比強烈,鮮麗明艷,老蜜蠟朝珠保存完好。
金沙朝珠
朝珠由一百零八顆金珠串結而成,共重278克。金珠表面凸起金沙,工藝獨特。四顆銀胎鏤空錢幣紋填琺瑯佛頭將朝珠分成四等份,每份各有二十七顆。以銀胎鏤空梅花紋填琺瑯為佛頭塔,明黃色絳帶系亞字型背云一塊,內鏤空錢文、“卍”字紋及壽桃花卉紋。仿綠松石琉璃記念三掛,每掛十顆,記念及背云均下垂銀胎填琺瑯鏤空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