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是青銅器,出土的夏商周的這種青銅器物比較多,簋本來是古代貴族的食器或祭器,青銅食器簋在貴族生活中與同為炊食器的鼎配合使用:鼎用以盛肉,簋用以盛煮熟飯食(黍、稷)。西周時期,使用者以其等級的不同在數量上有嚴格的規定,鼎用奇數,簋用偶數,“三禮”所記祭祀用的最高規格為九鼎八簋。簋后來逐漸流傳到民間,走進千家萬戶,成了日常用品。
自商代開始,人們鑄造了簋(guǐ)這種相當于大碗的器物,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復雜,材質有木制、竹制、陶制和銅制之分。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后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
方座簋是周文化的產物,是西周早期新出現的器型,源于陜西寶雞,逐漸影響到中國的東南部。西周之后,簋的造型獲得了特別莊嚴的表現,其設計心思主要傾注于耳、足兩部分。雙耳方座簋是方座簋的主要形式,有蓋或無蓋,使用者多為國君或王室重臣。春秋戰國雖有方座簋,但數量遠不如西周時期。在古代,方形器比圓形器的等級高,這是因為方形的器鑄造難度更大,需要再加工。在九連墩中夫妻合葬墓中,夫用方形,妻用圓形。西周之后,簋的造型獲得了特別莊嚴的表現,其設計心思主要傾注于耳、足兩部分。雙耳方座簋是方座簋的主要形式,有蓋或無蓋,使用者多為國君或王室重臣。春秋戰國雖有方座簋,但數量遠不如西周時期。
楚式簋與中原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方座簋不同。九連墩是楚國貴族之墓,楚人的簋不是照搬照用中原器物,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有所創新,工藝不厭其精,雕飾不厭其細,造型不厭其美。在器身之側,將中原簡單的雙耳改進為呈攀附狀弓身騰躍的精巧小龍;在器物底部,改中原無缺口的方座為有缺口的方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