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久久国产精品不只是精品,久久久久毛片免费观看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董 > 收藏動態 > 中國古代書畫怎么鑒別真偽

      中國古代書畫怎么鑒別真偽

      來源:  瀏覽 3091

      中國古代書法和國畫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代書畫藝術文化遺產,然而,自書畫做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以后,一些人為牟取暴利,以制做假畫為職業,使傳世書畫除大量珍品之外,還混雜了不少時代不明、作者不清,或改頭換面、以近改古、小家改作大家,或東拆西拼、半真半假、真偽相糅的作品。因此,征集、保護和利用這份文化遺產,首先必須對傳世書畫作品進行鑒別、鑒定,分清真偽。不少代筆、仿造、臨摹的作品也應予以澄清。為普及這方面的知識,特從摹、臨、仿、代、改、造等幾個方面舉例介紹書畫怎么鑒別真偽的一些主要方法。
      一、摹
      摹,也稱“影拓”、“移畫”或“響拓”。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有“以紙加碑上帖于窗戶間,以游絲筆就明處圈卻字劃,填以濃墨,謂之響拓”的記載。摹書畫,即以素紙、絹覆于書畫原件上,利用紙、絹的透明度,借助于光亮依樣描繪;蛘咧还疵栎喞,然后填墨,稱做雙勾廓填,這種方法多用于描摹書法。
      由于書畫摹品忠實于原作,所以早已為古人所采用。如唐《萬歲通天摹王氏進帖》,是以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 年)王羲之的后人王方慶所進王氏一門書法真跡(有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及王獻之《廿九日帖》等)為底本,以硬黃蠟紙用雙勾廓填法勾摹而成。墨跡飛白處有意做出,又特意用細筆框注標出原件的破損處,極忠實于原作?梢娫撟髌凡皇且宰鰝纹廴藶槟康,而是為了學習和保存前人的藝術精品。
      好的書畫摹品,其勾筆、直筆、填筆處,都要摹得天衣無縫,一絲不茍,筆墨的粗細、濃淡都要與原作一致。因此,摹本書畫最易得原作之形。但由于摹者力求筆筆準確而受到原作的限制,不可能做到行筆流暢、運墨自然,所以摹本書畫往往筆墨生澀,缺乏靈動和生氣。雖得原作之形而失其神韻。這是摹本的重要缺憾,也是鑒別真跡與摹本的主要依據。

      《列女仁智圖》卷,東晉,顧愷之作 (北宋人摹) ,絹本,墨筆,縱25.8cm,橫471.8cm。
      《列女仁智圖》卷是根據《古列女傳》創作而成。墨筆畫人物,衣紋以深淺墨烘染,未著色。此圖卷為后人摹本,人物形象呆板無神,筆法滯重,不流暢。畫面人物有明顯缺失,前后順序也有顛倒。但風格古樸,絹、墨氣息古舊,題字書體有宋人風格,當是北宋人摹。相傳此卷原本為顧愷之所作。

      《晴雪烘香圖》軸,宋,馬麟作(明人。,絹本,設色,縱98.4cm,橫49.5cm。
      《層疊冰綃圖》軸,宋,馬麟作(真跡),絹本,設色,縱101.7cm,橫49.6cm。
      《晴雪烘香圖》畫梅花一枝,姿態屈曲橫斜。畫法細弱,楊姓題字形似,但筆法輕柔飄浮,較楊氏真跡相去甚遠。據《真賞齋賦》所記,馬麟曾畫梅有晴、雨、雪、月四幅,現僅存《層疊冰綃圖軸》!肚缪┖嫦銏D》的尺寸、章法、落款位置及楊氏題字,均與《層疊冰綃圖軸》相近,應是明人根據另外三幅梅花中的一幅摹制的。

      《谷仙賦》冊,元,趙孟頫書 (清初人摹),紙本,行楷書,縱22cm,橫16cm。
      《老聃道德經》卷,趙孟頫書(真跡),紙本,楷書,縱34cm,橫123.5cm。
      《谷仙賦》冊,計24開。筆法滯泥、刻板,無生動之氣,其牽絲帶筆處極不自然,有明顯的勾填痕跡。如第一頁中的“維”、“絕”二字和第五頁中的“進”、“然”等字即是。此賦冊當系清初人用油素紙拓寫,亦即“響拓”所為。


      二、臨
      臨,一般有對臨、背臨和臨摹等方法。對臨即對照原作,邊看邊臨。對臨的優點在于能夠保持原作的構圖,所描繪的物象內容與原作相差不大,且行筆運墨較摹本自然。但由于是有本而臨,臨畫者為了力求與原作一致,其行筆的速度、轉折等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筆墨缺乏連貫,故而導致了與原作的疏離。背臨是臨者憑著對所臨對象的記憶,根據被臨書畫家的風格而臨。這種背臨的作品,雖不可避免地會失去原作之形,但較之對臨的作品筆墨更加靈活自然。有些作品還融入了臨作者本人的風格和時代特點。
      在臨一類的贗品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臨畫者為避免失去原作之形,先摹原作物象的輪廓,再臨其內容細部。因此,臨往往與摹緊密相聯,或合稱為臨摹。臨摹的作品無論與對臨還是背臨的作品比較,形神都更加接近原作,甚至亂真,加大了鑒別的難度。

      《中秋帖》,晉,王獻之書(宋米芾臨),紙本,草書,手卷,縱27cm,橫11.9cm。
      《十二月割帖》,晉,王獻之書(清人拓本),紙本,縱25cm,橫14.7cm。
      《中秋帖》為清宮所藏“三!敝。此帖筆法豐勁,自然流暢。明、清以來有鑒藏家對此帖的時代提出異議。經專家多方考證,斷為宋米芾節臨王獻之《十二月割帖》。王獻之《十二月割帖》墨跡曾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寶晉齋法帖》。墨跡早已失傳,現僅有拓本傳世!吨星锾饭P肥墨飽,是用柔軟無心筆書寫的,所用紙為竹料紙,而無心筆和竹料紙均在宋代才出現。

      《九峰雪霽圖》軸,元,黃公望作(明人臨),絹本,墨筆,縱109.2cm,橫55cm。
      《九峰雪霽圖》軸,元,黃公望作(真跡),絹本,墨筆,縱116.4cm,橫54.8cm。
      《九峰雪霽圖》,墨筆繪雪中崇山峻嶺,枯樹疏疏落落,一派蕭瑟隆冬景色。此圖傳世有兩件,此件為明人所臨。真跡上鈐清“怡親王寶”大方印,筆法生動靈活,蒼秀飄逸,藝術水平極高,為臨摹者難以做到。正如清人吳昇所云:此圖“創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難摹,尤妙在生面獨開,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耒氣耒作也”(見《大觀錄》)。明人臨本《九峰雪霽圖》上無“怡親王寶”印,卻有清乾隆題詩,筆法生澀、硬挺,僅得其形似而無原作之神韻。

      《夜村圖》頁,明,董其昌作(明人臨),紙本,墨筆,縱42cm,橫29.3cm。
      《夜村圖》頁,明,董其昌作(真跡),紙本,墨筆,縱42cm,橫29.6cm。
      《夜村圖》頁為明人所臨。原圖是一本山水冊中的一頁。真偽兩圖的尺寸、構圖相差無幾,但真跡筆墨生拙自然,而臨本則顯得拘泥平板。

      《蓑笠圖》軸,清,羅聘作(晚清人臨),紙本,設色,縱56cm,橫60.2cm。
      《蓑笠圖》軸,清,羅聘作(真跡),紙本,設色,縱56cm,橫60.2cm。
      《蓑笠圖》畫半身肖像,為晚清人臨。與真跡對照,此圖筆法生硬,表情呆板無神;真跡所畫肖像面帶微笑,兩眼平視含蓄,炯炯有神。畫法精細,筆筆清晰,面部暈染層次清楚、柔和,有一定的透視感。這是臨本不能與之相比的。


      三、仿
      仿作大都沒有藍本,仿的目的也各有不同,一種是為了從中學習某書畫家的風格和技巧,以助于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形成自己的書畫風格。另一種則是以做偽為手段,騙人謀利。
      一般講來,仿作者必須具備較好的書畫水平,對仿作對象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熟悉其書畫特點。在缺少藍本的情況下,憑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掌握的程度進行仿作,即所謂知已知彼方能亂真。仿的作品,筆墨更加隨意自然,無刻板呆滯之氣。所以,仿作者在行筆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將本人的一些筆墨習慣留在作品上。如果是后人仿古人的作品,還會有時代風格的差異。這就為鑒定者識別仿作與真跡、去偽存真提供了重要依據。


      《六體千字文》卷,元,趙孟頫書(元人仿),紙本,縱23cm,橫1448cm。
      《老聃道德經》卷,元,趙孟頫書(真跡),紙本,楷書,縱34cm,橫123.5cm。
      《六體千字文》卷書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秋九月,時年趙孟頫67歲,當是他的晚年手筆。但該卷書法結體不穩,用筆輕弱光嫩,全無趙氏晚年的筆力飽滿、遒勁、厚重老辣的風格特點。清代收藏家安儀周曾云此書卷“書非魏公真跡,類俞紫芝(俞和)”。

      《竹石圖》軸,元,吳鎮作(明詹僖仿),絹本,墨筆,縱144.5cm,橫80cm。
      《竹石圖》軸,吳鎮作(真跡),紙本,墨筆,縱103cm,橫33cm。
      《竹石圖》軸,詹僖(真跡),日本藏。
      《竹石圖》畫石間茅竹數桿,竹葉繁亂,又無變化,多向一個方向。用筆輕佻,鋒芒畢露,靈活有余,含蓄、沉穩不足。為明詹僖所仿。

      《行書自書詩》卷,明,祝允明書(明吳應卯仿),濟南博物館藏,紙本,縱24.1cm,橫162.2cm。
      《行草書七言》扇面,明,吳應卯(真跡),金箋本,行草書,縱17.9cm,52.7cm。
      明吳應卯所仿《行書自詩》卷下筆輕起輕按,全以偏尖鋒書之,行筆疾速飛動,痛快有余而沉著不足,結構的疏密、筆劃的長短肥瘦也定型少變。 祝允明的書法造詣深厚,他師法古人,兼擅眾體,形態多變。用筆以中鋒為主,藏鋒重按,沉著穩健而又痛快淋漓,與其相比,吳應卯的體勢有著明顯的差異。

      《為槐雨先生作園亭圖》軸,明,文徵明作(明人仿),紙本,設色,縱122cm,橫48.5cm。
      《惠山茶會圖》卷,明,文征明作(真跡),紙本,設色,縱21.8cm,橫67.5cm。
      此圖有多件傳世。這幅畫構圖繁密,筆法纖細,用色清淡,有一定藝術水平。但與文徵明相比,確有很大差距。文氏用筆精工蒼秀,設色濃麗,風格沉穩。此圖上的文徵明與王寵的題詞,均出一人之手。當為明人仿作。

      《過秦論》冊,明,文徵明書(明人仿),紙本,小楷,縱22cm,橫39.4cm。
      《前后赤壁賦》頁,明,文征明書(真跡),紙本,小楷,縱24.9cm,橫18.8cm。
      《過秦論》冊,書體工正清秀。后署“嘉靖癸丑十月廿又二日”,時年文氏84歲,是其晚年所書。但通篇行筆柔弱瘦嫩,結體平勻,缺少文氏晚年小楷書體精整蒼厚而又灑脫不羈的風格。是為明末人仿本佳作。

      《淺絳山水圖》軸,清,髡殘作(清人仿),紙本,淺設色,縱210.8cm,橫118.3cm。
      《仙源圖》軸,清,髡殘作(真跡),紙本,設色,縱84cm,橫42.8cm。
      《淺絳山水圖》為長幅立軸,上部分筆法光滑平板,下部用筆老勁,多用中鋒,構圖繁簡相間,上下不能一氣貫注;施色用墨混濁不清,為清人仿作。

      《蕉鹿圖》軸,清,朱耷作(清人仿),紙本,墨筆,縱172.4cm,橫86.3cm。
      《松鹿圖》軸,清,朱耷作(真跡),紙本,墨筆。
      《蕉鹿圖》為清人仿本。朱耷早期用筆瘦峭挺拔,畫石多有棱角;晚期筆法圓渾厚滋。此圖仿朱耷早年畫風,題款卻是晚年寫法,違背常理,說明作偽者尚不知朱耷畫風與落款的變化規律。

      《晚香圖軸》,清,鄭燮作(清譚云龍仿),揚州博物館藏,紙本,墨筆,縱167cm,橫43.9cm。
      《竹石圖》軸,清,譚云龍作(真跡),紙本,墨筆,縱90cm,橫58.6cm。
      《墨竹》軸,清,鄭燮(真跡),紙本,墨筆,縱208cm,橫107cm。
      《晚香圖》,墨筆畫菊花山石,筆法流利松軟嫩弱,無鄭燮用筆清勁縱橫之氣。鄭板橋為清代著名書畫家,藝術修養很高,他的作品融詩書畫印為一體,充滿書卷氣。此圖平淡無奇,與鄭板橋無法相比,當是清譚云龍所仿作。

      四、代
      代筆就是請別人代替自己書寫或作畫,而落自己的名款,或加鈐印章的作品。代筆還包括一幅畫部分為親筆,部分由他人代筆,即半真半假的書畫作品。
      代筆書畫早有文獻記載!稓v代名畫記》卷九記曰:“吳生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琰與張藏布色,濃淡無不得其所!庇涗浟藚堑雷幼鳟嫊r,多有弟子代為設色。清代吳修《青霞館論畫絕句》中記載:“曾見陳眉公書札云,‘子居老兄,送去白紙一幅,潤筆銀三星,煩畫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泵鞔_的記錄了董其昌有代筆作品。
      在傳世作品中,有學生給老師代筆,有家族中晚輩給長輩代筆,有朋友、故舊相互代筆,還有丈夫給妻子代筆等等。
      代筆書畫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或因年齡、身體情況不便書寫作畫,或為應酬而作。從創作動機和目的來講,代筆與有意做偽有些區別,但是,代筆畢竟不是作者的親筆之作,因此,將代筆書畫從真跡中甄別出來,有利于研究作者的藝術成就和生平事跡。

      《秋深帖》頁,元,管道昇書(元趙孟頫代書),紙本,行書,縱26.9cm,橫53.3cm。
      《過蒙帖》頁,元,趙孟頫書(真跡),紙本,行書,縱29.5cm,橫39.6cm。
      《深秋帖》由趙孟頫代管道昇而書,署款時由于習慣所致,趙誤書“孟頫”,后又改書“道昇”款。書款處留有明顯的痕跡。

      《倚松閣圖》軸,明,董其昌作(明沈士充代筆),天津文物商店藏,紙本,設色,縱143cm,橫55cm。
      《寒塘魚艇圖》軸,明,沈士充作(真跡),紙本,設色,縱132cm,橫50.8cm。
      《倚松閣圖》畫高山一側,蒼松茂密,房舍人家。左上題“倚松閣圖,倣黃鶴山樵董玄宰”,鈐印兩方。此圖淡設色,注重皴染,筆法松秀,為沈士充代筆之作。

      《塞外花卉圖》卷,清,蔣廷錫作(代筆),絹本,設色。
      《芙蓉白鷺圖》軸,清,蔣廷錫作(真跡),紙本,設色,縱127.7cm,橫60.5cm。
      《塞外花卉圖》畫塞外花卉多種。畫法極工整,施色鮮艷,后署款:“塞外花卉六十六種乙酉七月南沙門下士蔣廷錫寫”,鈐二印。從畫風來看為他人代筆,與蔣廷錫設色清淡、半工半寫的畫法迥異。


      五、改
      改,一般指在真跡書畫上動手腳,將其改為另一幅作品。改在贗品書畫中很常見,也較復雜,其方法和手段多種多樣,諸如挖、割、擦、洗、刮、添、補等等,有時幾種方法同時并用。改者通過各種手段將冷名頭或小名頭的作品,改為古代名家或同時代大書畫家的作品;或將無款書畫添加名家的款;也有的在假畫卷后加上名人的真跋,亦即畫假跋真;還有的將一件真跡分割數件,分別與偽作拼湊,變成兩幅或者多幅真假參半的作品?梢姼耐耆菫榱俗鰝纹廴。盡管做偽者的花樣繁多,手段巧妙,不過凡經改動的作品總會留下破綻,比如在挖、割、擦、洗、刮的紙絹上留下的傷痕,添、補的筆墨浮在紙絹上,吸不進去,新補的筆墨、印油大多氣息較新,不可能與原作一樣。這些破綻便是鑒定最有力的依據。

      《山水圖》軸,宋,郭熙作(后加款),絹本,設色,縱165cm,橫90.5cm。
      《山村圖》軸,明,李在作(真跡),絹本,墨筆,縱135.3cm,橫76.2cm。
      《山水圖》原系明李在畫,繪高山峻嶺,鄉村枯樹,山石園潤,作卷云皴,樹多虬枝,形似蟹爪,學郭熙畫法。由于此圖畫風似郭熙,所以后人在畫的右下角加“郭熙”偽款。

      《觀瀑圖》軸,宋,馬麟作(后加款),絹本,設色,縱177cm,橫124cm。
      《靜聽松風圖》軸,宋,馬麟作(真跡),絹本,設色,縱226cm,橫110.3cm。
      《觀瀑圖》畫面山崖懸掛老樹,泉水直落,對岸二人仰首觀瀑。山石用斧劈皴法,筆法松散粗獷,受明“江夏派”畫風影響!榜R遠”款后添,墨色浮在絹上。傳為張大千所加。。

      《行書后赤壁賦》卷,元,趙孟頫作(后改款),遼寧省博物館藏,紙本,行書,縱35.1cm,橫951.3cm。
      《徐中行自書詩》卷,明,徐中行書(真跡),紙本,行書,縱27.1cm,橫385.3cm。
      《行書后赤壁賦》原為明徐中行臨趙書《后赤壁賦》,后人將含有徐中行本款的干支年月“庚戍夏六”以下字裁去,另紙補書“月子昂”三字,下鈐“松雪齋”印,但原引首徐中行自號“天目山人”章仍存,且兩印章的刻法和印色也明顯不同。

      《書黃庭內景經》卷,元,倪瓚書(后加款),南京博物院藏,紙本,小楷書,縱20.9cm,橫92.2cm。
      《小楷書黃庭經》卷,明,韓逢禧書(真跡),紙本,楷書,縱23.7cm,橫499cm。
      《幽澗寒松圖》軸,元,倪瓚作(真跡),紙本,墨筆,縱59.7cm,橫50.2cm。
      《書黃庭內景經》原為明末韓逢禧所書!澳攮懪R”三字為后加。

      《梅花圖》軸,明,程南云作(后改款),紙本,墨筆,縱162cm,橫44.3cm。
      《梅花圖》軸,清,汪士慎作(真跡),紙本,設色,縱93.4cm,橫52.9cm。
      《梅花圖》,畫梅花橫出一枝,枝干彎曲向上,花開正盛。此圖原為汪士慎畫,后挖去起首本款,保留中部上款,末添篆書“南云”二字款。

      《存濟堂圖并記》卷,明,虞謙作(后加款),中國文物交流協調中心藏,紙本,設色,縱29cm,橫106.5cm。
      《存濟堂圖并記》的筆墨受文徽明影響,為明中期以后的人所作。虞謙款“永樂壬辰春日京口虞謙為濟民錢君筑存濟堂寫圖以贈”及“虞謙”印均為后加。卷后陳璉《存濟堂記》記為真跡。

      《四季花卉圖》卷,明,陳道復(陳淳)作(后加畫),紙本,墨筆,縱29.2cm,橫130.3cm。
      《花卉釣艇圖》卷,明,陳道復作(真跡),紙本,墨筆,縱26.2cm,橫566cm。
      《四季花卉圖》畫水仙、桃花、秋葵、梅花四種。后有自題詩。此卷題真畫偽。原件詩后署“白陽山人陳淳道復”,鈐“陳淳之印”、“陳氏道復”二印。作偽者將“道復”款印及余紙割下,補畫墨花四種,并移至詩的前面,又在“白陽山人陳淳”下加鈐“白陽山人”偽印。

      《梅花水仙圖》軸,明,陳洪綬作(后改款),紙本,設色,縱174cm,橫65.2cm。
      《梅花水仙圖》原系孫杕作,后去原款,添“丙申嘉平月畫于東郭草堂洪綬”及印兩方。

      《山水圖》軸,清,王鐸作(張大千改款),綾本,設色,縱276cm,橫97cm。
      《山水圖》軸,清,王鐸作(真跡),綾本,墨筆,縱189cm,橫53cm。
      《山水圖》原為馮源濟畫。后去原款,改為王鐸款識印章,此系張大千所為。

      《墨竹圖》軸,清,鄭燮作(后改款),上海博物館藏,紙本,墨筆,縱162.2cm,橫68.4cm。
      《風竹圖》軸,清,陳馥作(真跡),紙本,墨筆,縱125.7cm,橫53.7cm。
      《墨竹圖》原系陳馥畫,鄭燮題詩,后挖去題中陳氏的字或號,將“板橋鄭燮”題款往上移,尚有隱約可見的挖補痕跡。

      六、造
      造,是指那些根本不管某家書畫的風格特點,隨便臆造的作品。對象是歷史上有記載但名氣不大的人,或是歷史上的名人。還有直接亂造久負盛名的書畫家的作品。由于贗品書畫的泛濫,這種生造的假書畫,逐漸形成了地域性的特點。
      明末清初以河南開封為中心,出現了專做假唐、宋、元名家書法的“河南造”。常見的有唐顏真卿、柳公權,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趙孟頫、鮮于樞等。其特點是所用的紙張大都經過揉折后再染色,或者用一種河南特產的棉紙。墨色、印章、質地等都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地域性的贗品書畫,除少數外一般藝術水平不高,作品絕少生趣。多了解這些贗品書畫的特點,就不難掌握各種地方造的一些規律。

      蘇州片,盛行于明代萬歷到清代乾隆時期。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少數畫匠專以做假畫為生。作品以絹本青綠設色為多,所落名款多是古代著名畫家,如李思訓、李昭道、趙伯駒、張擇端、仇英等。有的還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鮮于樞、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的題跋!疤K州片”流傳很廣,全國各地都有。
      《海天落照圖》卷,唐,李思訓作(明蘇州片),絹本,設色,縱46.7cm,橫243.6cm。遼寧省博物館藏。

      湖南造,指清康熙至清末時期,湖南長沙一帶有人專門做一些冷名書畫家的假畫,或明清之際節烈名人的書法,如楊繼盛、楊漣、史可法等人。作品大多為綾本,有的是緞本,經染色,再用水刷洗后呈米黃色或湖蘭色。
      《蘭石圖》軸,明,蔣信作(清湖南造),綾本,墨筆,縱104.2cm,橫40.5cm。上海朵云軒藏。

      揚州皮匠刀,盛行于清代中期,也稱“揚州造”,因偽作字中的撇、捺似皮匠刀的形式而得名。多造地方名家的假畫。題材有山水、花卉等。作品多固定程式,極少變化。
      《清明上河圖卷》,清,原濟作(清中期揚州造),絹本,設色,縱29.5cm,橫693.5cm。

      廣東造,集中在廣東地區。以絹本重設色人物為主,也有少數山水和花卉。專做宋以前大名家的人物畫,也假明代絹本設色山水、人物、花鳥畫。
      《山水圖》卷,宋,董源作(清初廣州造),絹本,設色,縱28cm,橫599.5cm。中國文物交流協調中心藏。
      《瀟湘圖》卷,宋,董源(真跡),絹本,設色,縱50cm,橫141.4cm。

      后門造,清末民國初年在北京地安門一帶,有人以專門造清代宮廷內“臣字款”的假畫為業。作品題材廣泛,有山水、人物、樹木、花卉、鞍馬、走獸等。多工筆設色,畫法很少變化,藝術水平低。同時,還偽造清宮鑒藏印璽及皇帝、大臣的題跋。裱工富麗堂皇。
      《山水人馬圖》軸,清,郎世寧作(清末至民國后門造),絹本,設色,縱128cm,橫53.5cm。
      《八駿圖》軸,清,郎世寧(真跡),絹本,設色,縱139.3cm,橫80.3cm。

      上一篇:紅木家具出現血檀冒充印度小葉紫檀

      下一篇:道光通寶古錢幣價格表

      更多關于 中國古代書畫怎么鑒別真偽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