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馬上就要結束了,時間就要跨入2016年了,總結一下2014重慶10項重要考古發現。
1.巫山縣大水田遺址
位于巫山縣曲尺鄉伍柏村3社,地處長江左岸的緩坡臺地上,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5′14.7″,北緯 31°02′21.6″,海拔高程162~169米。作為三峽庫區消落區地下文物保護2014年度工作,3~9月,我院對該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共完成發掘面積1300平方米,發現大溪文化、商周、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早期、六朝、唐宋遺跡470余座,其中墓葬258座、灰坑211座、房址1座、溝3條,出土陶、瓷、石、玉、銅、鐵、骨質類遺物(含標本)2900余件/套。
2.開縣花石盤墓群
花石盤墓群位于開縣趙家鎮和平村二社,地處浦里河北岸臺地,所在區域地勢較為平緩,北依丘陵、東臨沖溝、西為農田、南與浦里河相鄰,中心地理坐標北緯31°3′20.16″,東經108°23′1.74″,海拔高程171米。2014年5~7月,我院對該墓群實施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漢代墓葬9座,明清時期窯址1座。其中,土坑墓7座,磚室墓2座,出土有陶、銅、鐵、石、錢幣等隨葬品近400件/套。
花石盤墓群的主體時代應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該墓群是一處保存較好的小型家族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是研究這一時期喪葬制度與文化面貌的重要參考。
3.萬州區萬順墓群與李家嘴墓群
萬順墓群與李家嘴墓群均位于萬州區新鄉鎮萬順村5組,地處長江南岸的兩處山前臺地上,所在區域地勢較為平緩,海拔高程160~170米。
2014年7~9月,我院對以上兩處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中,萬順墓群共完成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墓葬10座,包含磚室墓6座、土坑墓4座;李家嘴墓群完成發掘面積400平方米,清理墓葬9座,包含磚室墓2座、土坑墓7座,兩處墓群共出土陶、瓷、銅、鐵等各類遺物近200件。
4.涪陵區焦巖遺址
焦巖遺址位于涪陵區南沱鎮焦巖村一社,地處長 江南岸一級臺地,所在區域南高北低,地貌為平臺、
緩坡、小山丘相間。遺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29°53′03.2″,東經107°27′43.8″,海拔高程160米。2014年7~10月,我院與涪陵區博物館聯合對該遺址實施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完成考古勘探6400、考古發掘830平方米,發現了商周、漢至六朝、宋、明、清等多個時期的遺存,其中以漢至六朝時期墓葬的發現最為豐富。該類墓葬共7座磚室墓,出土有釜、耳杯、錢樹、鏡、劍等銅鐵器,錢樹座、人物俑、動物俑、建筑模型等陶器,四系罐、碗等青瓷器約260件。
5.豐都縣赤溪遺址群
赤溪遺址群位于豐都縣名山街道農花村十一組,由赤溪遺址、赤溪墓群和溪嘴墓群組成,集中分布于赤溪河與長江交匯處的二級臺地上。作為三峽消落區地下文物保護項目,2014年5~8月,我院對該遺址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完成發掘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漢至唐宋時期的各類遺跡52座,出土各類文物標本近400件。
本次工作主要發現漢至六朝、唐、宋等三個時期的遺存。漢至六朝時期遺存主要為磚室墓,隨葬品主要有陶罐、釜、甑、缽、耳杯、案、俑、錢樹座,瓷四系罐、壺、缽,銅耳杯、錢樹殘片、釜,鐵釜、削、刀,銀戒指、簪以及玻璃珠飾等;此外,赤溪遺址發掘區的北部還發現大面積的漢代瓦片堆積,包含有大量的紋板瓦、筒瓦及瓦當殘片。唐代遺存以墓葬為主體,可見有土坑墓和甕棺葬兩類,土坑墓均為小型的豎穴土坑墓,隨葬有瓷雙唇罐、四系罐、硯臺,并出土了一套基本完整的銅帶具;甕棺葬葬具為大口小底的瓷四系甕。宋代遺存主要有房址、灰坑、灰溝、柱洞等,出土遺物有瓷盞、碗、罐,陶罐、筒瓦、板瓦、瓦當、象棋以及銅錢幣、石磨盤等。
6.永川區漢東城遺址
漢東城遺址位于永川區朱沱鎮漢東村6社,地處長江左岸二級臺地。2013年,我院對該遺址實施了首次考古發掘,發現了豐富的古代遺存,時代涵蓋新石器、商周、漢代、唐宋元及明清等多個時期。2014年10月至今,我院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工作,主要包含考古調查、勘探及試掘等。其中,調查面積12 平方公里,新發現2處宋代墓地;勘探面積200000平方米,在遺址范圍內新發現2處漢代墓地、道路2條、房址1座、排水溝2條;試掘面積為525平方米,解剖東側城墻3段、北側城墻2段,發現道路2條、墓葬1座、灰坑6座,出土器物標本200余件,時代以唐宋時期為主。
7.永川區高洞子墓群
高洞子墓群位于永川區板橋鎮高洞子村高洞子社一山坡上。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墓群共分布有3座墓葬,編號為M1—M3,均坐北朝南,為南宋晚期較為罕見的崖墓。12月中旬,我院與永川區文物管理所對該墓群開展了留取資料工作。其中M1結構較為特殊,單層門楣,寬1.8、高1.5米,墓室為弧形八邊形仿木結構,穹窿頂,高2.6米。柱頭均有斗拱和龍頭雕刻,共設7龕,后龕右柱刻有“大宋開禧春造記匠”、左柱刻有“南陽□天鳳郎夀堂”。龕下部刻有羽人、白虎、玄武、朱雀、青龍等,龕中部刻有牡丹花、仙鶴、白鹿等裝飾。
8.合川區范家堰遺址
范家堰遺址位于釣魚城北部二級階地上,背靠薄刀嶺,下臨艾家灣。鑒于2013年取得的系列重要發現,2014年,國家文物局再次批準我院申請的遺址二期2000平方米主動發掘。目前遺址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已布設探溝5條、探方6個,清理面積1202平方米,發現房址、灰坑、水溝、墻、道路及墓葬等各類遺跡28處,出土器物標本200余件,可辨器型有陶罐、盆,瓷碗、盞、燈,銅錢,鐵錢,箭鏃及筒瓦、板瓦等。
9.榮昌縣磁窯里遺址
磁窯里遺址位于重慶市榮昌縣安富鎮通安村14組(原大院村6組),西距安富鎮約3公里。地處鴉嶼山南側與窯山坡、吳家山、峨眉山、洗布潭一線之間的狹長地帶。有數條小河發源于鴉嶼山,從遺址分布區域經過,于安富鎮南匯合為沙河,南流匯入瀨溪河。遺址由羅漢墳、堰口屋基、桂花屋基、石朝門等4處宋代窯址組成。
2014年10~12月,我院對遺址周邊區域開展了考古調查,并對遺址進行了主動發掘。調查面積約3平方公里,發掘面積400平方米。本次考古工作基本探明了磁窯里遺址及周邊相關遺存的規模、內涵及保存狀況,在遺址分布區域發現了與陶瓷生產相關的瓷土采集點3處、露天煤場3處、窯址2處,并可能與窯場生產相關的宋代墓葬5處,通過考古發掘清理宋代窯爐1座,出土了大量同時期的窯具及瓷器產品。
10.渝中區太平門遺址
太平門遺址位于渝中區望龍門街道,地處渝中半島長江左岸的一級階地之上,北部緊鄰老鼓樓衙署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4年10月至今,我院對該遺址開展了主動性考古發掘,已實施考古發掘800平方米。
目前已揭露宋至清代遺跡13處,包括城門1座、城墻1段、道路2條、蓄水池1座、井1口、排水溝6條及護坡墻1段。城門保存狀況較好,為條石砌筑,拱形門洞,內高5.1、寬4.4米。城墻呈東北-西南走向,兩側包石,中部以粘土、細砂土及石塊層層夯筑而成,揭露部分通長25.9-34.8、寬6.2、高3.15-9.5米。發掘結果顯示,城門西部城墻系在宋元時期堆積上挖出基槽砌筑而成,并且西部明清時期城墻路面下亦疊壓有高約1.8米的宋元時期堆積,初步推測可能為宋元時期城墻內部堆積。結合文獻記載及發掘情況分析,該遺址可能保留有部分宋代城墻舊址,城門及城墻主體部分應為明初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因舊址砌石城”時所建,清代沿用并有多次修葺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