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古國是秦朝滅亡后,由南?の沮w佗于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后兩次臣屬于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于前111年所滅,考古帶給我們一條捷徑,穿越時光隧道認識2000多年前的南越古國。南越國一共經歷了5代王,那么這些王都是誰呢?
趙佗、趙昩、趙嬰齊、趙興和趙建德
南越王趙佗
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南越武王,公元前202年一個叫趙佗的將軍,為秦始皇欽點南下,統一了嶺南,秦滅亡后,他自立為王。趙佗一共活了103歲。南越王趙佗墓至今未被發現,有可能南越王趙佗就是埋葬在廣州的越秀山上的某個位置。
趙佗是河北真定人,青年時代隨秦軍出征,英勇善戰,在平定嶺南的戰斗中屢立戰功。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嶺南,在此設立了南海、桂林和象三個郡,今廣東大部分地方屬南?。首任南?の臼乔剀妼㈩I任囂,任囂將南?ぶ卧O在番禺,建番禺城,后人將其稱之為“任囂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了,是廣州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城。而趙佗當時年僅20余歲,屬秦軍年輕的將領,被秦始皇封為新設立的南?埓。
趙佗審時度勢,充分利用了嶺南的險要地理環境和當時的有利時機。秦亡,趙佗更放開手腳,出兵擊桂林、象郡,將整個嶺南歸其統治之下。當時群雄逐鹿中原,無人過問嶺南邊陲之事,趙佗便進一步自立為南越武王。
漢朝建立后,劉邦曾派陸賈出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但呂后掌權后,實行“別異蠻夷” 的政策,遏制南越的發展。南越欲講和而不得,趙佗于是發兵攻打鄰近的漢屬長沙國,并自尊為“南越武帝”,與漢朝政府抗衡。呂后死后,文帝再派陸賈出使嶺南,與南越再度交好。
趙佗立國后,立即開始治理這個王國,他在南越實行絕道閉關自治的辦法,避開了中原的戰火和動亂,在境內實行了有利于嶺南發展的“和集百越” 的民族政策,一方面他仿效秦制,在嶺南建立一個中央集權、郡縣分治的封建王國,但又不仿效秦王朝那樣濫施暴政,而是有效地保護中原移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引進中原的先進技術,促進嶺南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提倡漢越雜處,尊重越人的風俗,任用越人的首領為國中重臣。南越王趙佗的治理頗有成效,使原來比較落后的南越逐漸強大起來。這位廣東歷史上第一位南天王曾得意洋洋地說: “老夫身定百邑之地,東西南北數千里,帶甲百萬有余! 雖然是夸大?,但亦反映出南越王國當時確實具有一定的實力。趙佗成了古代嶺南歷史上叱咤風云的第一人,其在位六十七年,將南越王國帶至鼎盛,接下來的幾位王皆不如趙佗,導致南越王國日趨衰弱,最終在漢武帝派五路大軍夾攻之下滅亡,番禺城也被漢兵縱火焚毀。
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南越文帝
1913年在廣州東山龜崗發現疑似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的古墓,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發現文帝行璽,確認這是趙胡文帝趙昩的陵墓。
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廣州城北象崗發現一座南越國時期大型石室墓。此墓鑿山為陵,深藏于象崗腹心二十米處。令人驚喜的是,墓主竟是趙佗之孫———南越文王趙眛。墓中出土了“文帝行璽”龍紐金印等一千余件(套)珍貴文物,被譽為近年來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第二代南越王趙墓的發現,極大地振奮了嶺南學術界,也重燃了廣州考古隊找尋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墓的希望之火。千百年來,神秘的趙佗陵墓一直是嶺南最大的歷史之謎,考古隊員從史書中只知道趙佗死后安葬在南越國的都城———番禺,但其具體地點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過去,廣州考古隊根據漢代王陵距離都城長安100余公里的線索,把尋找趙佗陵墓的眼光放在離廣州幾十公里的遠郊山岡。而就在考古隊的眼皮底下,在離漢代古番禺城僅1公里的象崗,發現第二代南越王墓。
第三代南越王南越明王趙嬰齊
1983年5月,考古人員在西村一個名叫鳳凰崗的山崗,發現了一座大型南越國時期木槨墓,此墓墓道殘長7.9米,墓室長13.8米,寬5.7米,僅次于象崗南越王墓?上Ч拍贡粐乐乇I擾,墓室中有明顯的盜洞,令人驚異的是,盜洞中竟發現了20余件精美玉器,有壁、璜、舞人、龍形佩飾、虎形佩飾、劍格等,這批玉器制作極為細膩考究,應是南越國王室工匠之杰作?脊湃藛T分析,可能當年的盜墓賊盜墓時心存恐慌,忙亂中把已盜到手的一包玉器遺留了下來。后來,有專家考證,西村鳳凰崗木槨墓很可能就是當年孫權派人來廣州盜挖的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的陵墓。
第四代王 趙興
第五代趙建德
南越王第四代和第五代王在位時間都比較短,一年多多時間。
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立國至公元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共歷五帝九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