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遺址位于河北省武安縣,據考古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粟,出土于我國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遺址分為早晚兩期 ,第一期的186個灰坑中62個可見腐朽的糧食堆積,第二期的282個灰坑中18個可見腐朽的糧食堆積。這些糧食堆積出土時略潮濕,呈淡淡的綠灰色,大部分成粉末狀,質地疏松,粉灰中可見形態飽滿的外殼,與現代粟;緹o區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運用灰象法對糧食標本進行鑒定,發現了粟的痕跡,確認了磁山遺址灰坑內為粟的堆積。
距今7000多年的磁山文化遺址粟的出土量相當可觀。這些儲糧的灰坑開口平面多為長方形,個別為橢圓形。以長方形坑為例,一般長約1至1.5米,寬約0.5至0.8米,深則1至5米不等。其中堆積的粟一般有0.5至0.6米厚,最厚的可達2.9米。有專家根據腐朽糧食與新鮮糧食的密度之比,假定各灰坑內現存糧食堆積高度與原堆積高度之比相同,推算出磁山遺址目前所清理的儲糧灰坑內,粟的存儲量可達100多立方米,折合重量可以十萬斤計。
配套的農用工具種類也很齊全,如用于耕作的石斧、石鏟,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鐮,用于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用于裝盛的陶缽、陶盂、支腳等。而這些用具成組共出的情形更是耐人尋味,如石磨盤與石磨棒的組合:多為平置,磨棒置于磨盤附近或直接置于磨盤上;少數豎置,磨盤與磨棒一頭栽入土中。結合上述大量儲糧灰坑的發現,發掘報告認為磁山遺址可能是一處糧食加工場所。
然而,考古學者卜工對這類遺址的性質與功能,做出了更為發人深省的闡釋。他認為磁山遺址不同于一般的聚落遺址,主要原因在于遺跡主體為灰坑,而與人類日常生活相關的房址、墓葬、灶坑等則數目寥寥。更加奇特的是,部分灰坑糧食堆積的底部發現有豬骨架或狗骨架,這顯然是不能夠用儲存糧食來解釋的。另外,灰坑內糧食堆積上部的黃硬土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有意填入,甚至經過了踩踏或夯打。這些現象共同指向了存在祭祀行為的可能性!稜栄拧め屘臁分杏涊d的“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明確指出了挖坑埋入貢獻是一種祭祀土地的禮儀。磁山遺址的大量儲糧灰坑和組合出土物,很有可能正是這種“瘞埋”行為的反映。因而,磁山遺址應為一處祭地祀年的場所。以粟作為糧食貢獻祭祀土地,則反映出磁山文化所處時代,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意識已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考古發現】磁山文化遺址
來源: 瀏覽 1829 次
上一篇:黃花梨古典家具收藏的“五起五落”
更多關于 【考古發現】磁山文化遺址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