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是中國64件不能出國展覽文物之一,中國北魏木板漆屏風繪畫作品。1965~1966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該墓是太和八年(484)的墓葬。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漆畫屏風,創作在太和八年之前。
屏風漆畫所繪列女,為《列女母儀圖》,《列女仁智圖》,《列女貞順圖》。有關屏風畫的全部材料,至今尚未見一一刊布,僅就已經發表的部分而論,見于《列女傳‧母儀傳》者,為《有虞二妃》,《啟母涂山》,《周室三母》,《魯之母師》,《魯師氏母》!度手莻鳌,為《孫叔敖母》,《衛靈夫人》!敦戫槀鳌,有《蔡人之妻》,《黎莊夫人》!独m列女傳》,則有《班女婕妤》,不過班姬之幅,畫中題記并不是采自《傳》文,而是節略《漢書‧外戚傳》中的敘事。
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漆畫屏風漆板不大,是雙面畫的,色彩鮮艷,現在這些屏風漆畫保存在大同博物館。 墓主人司馬金龍原為晉皇族后裔,在北魏襲爵作官,備受寵信,死后贈大將軍、冀州刺史、謚康王。墓葬規模較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礎、石棺床及生活器具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畫著名,被視作珍貴的古代繪畫實物。
北魏。每塊長約 80厘米,寬約 20厘米,厚約2.5厘米。漆屏風用木板制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遍讀朱漆然后作畫,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圖中所示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塊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塊屏風畫用欄界分為四層。第一層六個人物,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層三個人物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層兩個人物,為魯師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層六個人物,為班捷仔辭成帝同乘輦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帝舜事跡見《史記?五帝本紀》。所畫內容與漢代以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傳統相承襲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涂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畫比在紙、帛上作畫更為不易,可見漆工技藝高超。這件屏風不但在當時屬于上品,在現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難得的精品。與屏風同出的還有四個石雕屏趺,當初是插立屏風用的,每件邊長約 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極精,但內容與屏風畫沒有聯系,均與佛教有關,說明當時北魏佛教十分興盛,F藏于:大同市博物館。屏風漆畫畫面內容沿續漢代以來帝王將相、烈女、孝子等傳統故事,如帝舜、周太姜、衛靈公、齊宣王、晉文公、孫叔敖、漢成帝與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衛靈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風的工藝制作采用榫鉚聯結,繼承戰國、漢代漆畫傳統的技法,設色富麗、邊框裝飾精巧。人物描繪運用鐵線描法,兼施濃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動逼真,并有縱深的空間感和立體感。構圖上重在突出主題,中心人物大于陪襯人物。畫風古樸,富有裝飾性。漆屏風畫的出土,彌補了北魏前期繪畫實物的空缺,畫法上與傳為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酷似,亦與傳為初唐閻立本的《古帝王圖》之間有著承繼關系。此外漆畫上的題榜,較典型地反映出漢隸向唐楷演變中的魏書發展面貌,字體圓潤俊秀、氣勢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書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