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篷嶺一號漢墓位于湖南省長沙望城縣,風篷嶺漢墓的墓主為某代劉姓長沙王后的墓葬。這是一座漢代大型豎穴土坑墓,“中”字形豪冢王室規格,考古發現于2006年3月展開,發掘結束于10月8日。
風篷嶺漢墓 整個墓全長30.3米,整個古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其中墓道長10.7米,寬5.6米,為斜坡式臺階墓道。墓室長19.6米,寬14.8米。而墓坑平面則呈漢字的“中”字形。 此外,墓室的結構復雜,槨室內分隔成主室,和東西兩側室。每個室內又間隔成前中后三個小室,所以整個槨室共有9室。古墓有內、外兩層木槨,偌大的墓室主體部分被隔成了七個大小相似的正方形墓室,其中,東西二側各有二個墓室,中央則分為前中后三個墓室,仿似現代的幾室幾廳的格局。兩層漆繪套棺位于主室南部的棺室。正是在這個套棺內,考古人員發現了金縷玉衣以及大量隨葬的金器、玉器、銅器、漆器等文物。其中漆器數量最多,約80余件,多為紅地黑彩,色澤鮮艷。
考古發現在墓壁四周與外槨之間發現了三層壘砌席的“題湊”木枋。這些木約為84厘米長、34厘米見方的木頭?脊艑W者介紹,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是帝王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相繼發現的保存有黃腸題湊的都是西漢諸侯王或王室墓。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喪葬制度,如此巨型的墓室采用了“黃腸題湊”的墓葬制度。正是根據該墓非同一般的規模和具有“黃腸題湊”的葬制,考古專家最初判斷,此墓室為漢代某一代長沙王或王后或其他親密王室成員之墓。
從墓地中考古發現珍貴文物超過兩百余件,其中的金縷玉衣,更是湖南省的首次發現。說明漢代長沙國與其他諸侯國一樣,都施行玉衣制度。另一件銅燈上“長沙元年”的銘文,則表明了漢代長沙國使用了自行紀年的方法。
風篷嶺漢墓墓主人為長沙王王后
風篷嶺漢墓被發現后,墓主到底是誰,引起了不少推測?脊艑W者認為,墓葬規格明顯高于馬王堆漢墓。在隨后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出土的三件漆耳杯上發現有朱漆書寫的“長沙王后家用杯”等文字,字跡清晰,為漢代隸書。而在出土的三件漆盤上,還發現了有用朱漆書寫的“張姬橯槃”的字樣,根據這些文字,專家分析確定,墓主應為某代劉姓長沙王王后。而且根據一件漆器上的文字,考古研究所得出了進一步結論———這位王后姓張,生活在西漢晚期,她的丈夫是第五任至第八任劉姓長沙王中的一位,但最終結論有待于發掘報告全部完成后才會做出。
風篷嶺漢墓考古發現創考古界的數個“第一”
風篷嶺漢墓的發掘,創下了長沙乃至全國考古界的數個“第一”: 1.長沙地區第一次發現玉珪。玉珪是漢朝時喪葬儀式中重要的禮儀用器,但之前從未在長沙地區出土過,即便是著名的馬王堆漢墓中也沒有發現玉珪。
2.第一次在湖南出土大量漢朝金餅。墓中發現了金餅19件,每件重250.5克,直徑6厘米,上面還有“V”字形符號,純度很高。據介紹,今天的250克約合漢制的一斤,這些金餅應該都是按照“一斤”的標準制造的,當時作為貨幣來使用,稱之為“上幣”。
3.第一次在長江以南發現金縷玉衣。金縷玉衣是漢朝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此前,我國已出土金縷玉衣的墓葬只有8座,都在長江以北,長江以南只在衡陽出土一件絲縷玉衣。風篷嶺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破碎的錯金玉片和金線,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經復原了幾片金縷玉衣的殘片。專家介紹,根據嚴格的漢制,實際上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只能使用銀縷玉衣,此次在長沙王后墓中又發現金縷玉衣,說明西漢時制度執行得并不嚴格或者未形成定制。
4.在湖南發現諸侯王的一種新葬制。以前湖南地區諸侯王級墓葬的外藏槨房都是相通的回廊狀,風篷嶺漢墓則是不互通的分室狀,豐富了漢代古墓考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