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城遺址位于陜西寶雞市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50年)在此建都,歷時294年,是秦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執政國君最多的一座都城,經過十九位秦君的苦心經營,逐漸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雍城作為秦國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一直受到考古界的關注。1988年1月,秦雍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50年代開始,雍城遺址的考古挖掘就從未間斷,在進行了十多年的先期基礎性調查的準備后,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零星發掘。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一系列連續性發掘,基本確定了雍城遺址的格局,大量代表性成果都是在那一時期產生的。1988年1月,秦雍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90年代以后,對遺址的研究和發掘進一步深化推進。經歷了數十年的考古調查與部分試掘,考古人員發現雍城遺址分為城址區、秦公陵園區和國人墓葬區。遺址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面積約10.56平方公里。
目前已發現的建筑基址有20多處,在城址區西南部發現了古代藏冰的“凌陰遺址”,宗廟建筑遺址已經發掘,布局結構清楚,是現存布局完整的高等級宗廟實例。秦公陵園位于都城南郊的三畤塬(春秋時期稱北塬)上,占地約21平方公里,共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大墓和陪葬車馬坑48座。其中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是全國最大的木槨墓,現已建有博物館對外展示。國人墓葬區位于秦公陵園區和雍城城址區之間,沿雍水河兩岸分布,已經發掘出八旗屯、高莊、黃家莊等墓葬區,對秦國中小型墓葬的分布和葬俗等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