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古墓群”泛指邙山上所有的古代墓葬;而“邙山陵墓群”則指6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些陵墓群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封土墓,它們構成了邙山古墓的主體?脊偶拔墨I資料研究表明,目前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共有24座帝王陵墓。
邙山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古墓集中地,這里不僅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還匯集了從西周至清代的各種類型古代墓葬,總數約有數十萬,所以,民間有“邙嶺無臥牛之地”的俗語。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橫跨洛陽所轄的7個縣區,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占地面積756平方公里。其中陵墓分布密集,數量繁多,延續年代長,堪稱我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也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尤其是陵寢制度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1 年代延續長久,墓葬類型繁多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古代的邙山林木茂盛、翠柏成蔭,北依黃河,南臨洛河,地勢高昂開闊,形成了獨特的埋葬條件。而邙山陵墓群的形成,既是因為自身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也與其靠近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古都洛陽密切相關。因此,邙山也就成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公認的風水寶地。
行走在通往洛陽北部邙山的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可以看見一個大冢聳立在曠野中!氨壁筋^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边@是唐代詩人王建對當時邙山古墓繁多和“一地難求” 等狀況的描述。
2 研究歷代帝陵,取得豐碩成果
由于邙山陵墓密集、歷史記載又過于簡單,所以歷來對其的觀點及認識誤區都比較多,且不一而同。近年來,文物工作者通過考古勘察,對東周至后唐的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2003年,我市啟動了邙山陵墓群大規模、系統性的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原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先后普查了950多平方公里,調查古墓冢、古墓葬1175座。其中,該隊完成6處帝陵陵園、5處墓園遺址和15座帝陵墓冢、6座帝后陪葬墓、120座陪葬墓及其他古墓冢的鉆探查證工作,累計發掘遺址面積2.9萬平方米,發掘古墓葬216座,為進一步開展邙山陵墓群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關于東漢陵墓群,目前考古人員已基本弄清了墓區、陵區的范圍,墓冢的種類及分區,包括帝陵的核心區域、后妃冢、陪葬墓區以及墓冢封土的形制、規模、等級。關于北魏陵墓群,考古工作者已經初步掌握了其分布范圍以及一些墓葬的布局和結構。關于后唐墓群,考古工作者現已確定后唐明宗的徽陵的陵寢建筑及陪葬問題。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對東周、曹魏、西晉的陵墓群進行了一系列調研,也取得了進一步的發現。
3 加強陵墓管理,保護利用結合
雖然邙山陵墓數量眾多,但其長久以來,墓冢數量不斷減少、陵園遺址遭到不同程度毀壞。自國家“十一五”計劃開始,邙山陵墓群就是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全國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和展示,成為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重點。
多年來,我市通過明確屬地管理職責、聘請業余文物保護員、整體保護與分區域保護結合、建設博物館、建立聯動機制等措施,多策并舉,對邙山陵墓群實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