佉盧文是我國新疆地區最早使用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又名“佉盧書”、“佉樓書”。佉盧文是梵語“佉盧虱吒”一詞的簡稱,這一名稱出自古代的佛經譯本,意思是“驢唇”。相傳,佉盧文是古代印度一位叫“驢唇”的仙人創造的,這位仙人形象古怪,就如同倉頡有四只眼睛一樣,因此這種文字得名為“驢唇文字”。
佉盧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書寫時從右向左橫向寫,字母不連寫,字與字之間也沒有間隔,一般都是草體。佉盧文的字母是由腓尼基文字的東方支系——阿拉米字母派生而來的。佉盧文書寫的語言并不是“佉盧語”,而是印度的俗語。它跟我們常常提到的梵語有一定的關系,其實俗語和梵語類似于我們的白話與文言的關系,梵語是印度的標準語,而俗語是大眾的日常用語。
在我國境內,有兩種佉盧文字系統,一種是表示于闐語的佉盧文,另一種是表示鄯善語的佉盧文。在新疆發現的佉盧文資料,主要有這四種:國王的敕令;官方與私人的信札;各種契約手卷;少量的戶稅薄籍。
精絕是佉盧文的本地稱呼Cad ota(曾經音譯作 凱度多 )的漢代譯音。在漢代,精絕與西域都護府或內地政府間的公文來往使用漢文,其王室也習用漢文,約公元3-4世紀,精絕曾被鄯善征服,佉盧文成為精絕古國的官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