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久久国产精品不只是精品,久久久久毛片免费观看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董 > 鑒賞知識 > 磁州窯系古窯有哪些

      磁州窯系古窯有哪些

      來源:  瀏覽 4114

      磁州窯系泛指以磁州窯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省宋元時期生產化妝白瓷、彩繪瓷和化妝土剔刻花裝飾瓷器的民間窯場!〉搅怂未,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磁州窯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典范,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于實用、美觀和經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征(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一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產品的風格體貌,體現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它的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須的盤、碗、罐、瓶、盆、盒之類的用具,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并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銹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成為歷史瓷苑中一朵奇葩。
      磁州窯系古窯
        1.修武當陽峪窯
        位于河南修武縣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鄉當陽峪村,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20世紀30年代,在焦作煤礦任職的英國人R.w.Swallow曾調查過當陽峪窯址;20世紀50年代陳萬里先生在窯址發現了一通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碑文說明了創建窯神廟的原因及其與耀州窯的關系。及其該窯產品以白釉為主,醬釉次之,黑釉、褐釉、絞胎、絞釉、三彩、綠釉等較為少見,造型有碗、盤、缽、罐、燈、壺、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繪劃花是當陽峪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紋飾流利灑脫而為人們所贊譽,又以強烈的黑白對比而獨具一格,裝飾之美居“磁州窯系”諸窯同類產品之上。當陽峪窯還以絞胎、絞釉稱奇。宋金“釉下絞彩”瓷以當陽峪窯一帶的產品最為豐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變化莫測的圖案效果,造型有玉壺春瓶、花口瓶、帶座瓶、碗、盤、爐、盒、罐、水注、水盂等。陳萬里1954年在《論當陽峪窯》一文中曾指出:“我以為在黃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外,沒有一處足以與當陽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窯以及安陽的觀臺窯終遜當陽一籌!比毡镜男∩礁皇糠蛞舱f“在北宋,沒有像修武窯那樣富有變化,紋樣優秀、色彩豐富的窯”。根據當地人士考察,以當陽峪窯為中心,包括周邊的柏山窯、西王封窯、獅澗窯等應屬一個窯群。由于對當陽峪窯址一直缺少系統的考古發掘,許多問題有待深入探討。
        
        2.鶴壁集窯
        位于河南鶴壁市北10公里的鶴壁集西部,處于羑(you)河兩岸陳家、曹家、龍家、李家、鄧家之間的廣闊地帶,面積84萬平方米。當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柏靈橋碑記》載:“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經火燒,晶瑩發亮,邑西之人,借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1952年陳萬里先生發表《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窯報告》首次披露了鶴壁集窯。

        
        該窯創始于唐,經五代、北宋、金,終于元。唐至五代產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紋罐等。入宋以后燒制品種較多,有磁州窯類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劃花、剔花,褐釉劃花及加彩器等,題材內容豐富,有嬰戲、人物、龍鳳、喜鵲、鴛鴦、雁、鶴、魚、鴨、鹿等,構圖簡練,富有生活氣息;器表或器內還書、刻、印有姓氏、詩文、吉祥語等各種題款。白底繪黑花多加褐彩,與磁州、當陽峪、扒村等窯大同小異。鶴壁集窯址中一種褐黃釉折沿大盆發現較多,盆里施褐黃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劃游鵝、蓮花荷葉、草間奔兔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而不見于其他瓷窯。鶴壁集窯還燒制定窯風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鈞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鶴壁集窯址還出土有俑、馬、羊、狗、猴、鴨、龜、獅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鈴鐺、象棋、圍棋、色子。
        
        3.禹州扒村窯

        
        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淺井鄉扒村,窯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橫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崗坳,總面積達170多萬平方米。1950年陳萬里先生來禹州調查時發現扒村窯,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專家多次來此考察,民國《禹縣志>山志》載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張克己為東張鎮(今扒村)柏靈翁廟撰寫的碑記:“所居之民皆以燒造瓷器為業,乃所謂凝土以為器者,其所由來遠矣。是鎮金國末年最為繁榮,人稠物充,幾有萬室,市井駢闐,不減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燼之余,百不存一>>”
        扒村窯流傳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裝飾為主,其次翠青底繪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紅綠彩等時有發現。窯址采集到的標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綠釉黑花、黃釉黑花、白底劃花、綠釉劃花、黃釉劃花、絞胎、絞釉、絞釉畫花、孔雀藍釉、黑釉刻花、黑釉醬彩、黑釉堆線、綠釉、黃釉、宋三彩、紅綠彩、鈞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為瓶、枕、盤、壺、罐、爐、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種動物玩具。一種折沿大盆在遺址里散布較多,又見于距此不遠的白沙宋墓壁畫。此大盆既可供婦女梳洗,又可供廚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種多樣,需求量自然很大,為扒村窯的特色器型。扒村窯瓷器胎質疏松,釉面不甚結實,容易發生小疵或失亮、剝落現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達到了白如雪、黑如鐵的程度,裝飾構圖嚴謹而繁密,喜用花草、蓮瓣、水藻、嬰戲、鳥獸等紋樣,筆調粗放簡練,在似與不似之間,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有的精品繪畫生動獨特,在瓷器上表現出寫意水墨畫風格,為磁州窯系的新亮點。黑釉留白“正八”款龍紋瓶僅在扒村窯產品中有發現,絞釉、絞釉上加畫花也是其獨到之處。不少品種都與臨近諸窯有密切關系,白地黑花、白底劃花近似鶴壁窯、新密窯、磁州窯,黑釉凸弦紋近似魯山窯、鶴壁窯、磁州窯,宋三彩、紅綠彩近似登封窯、磁州窯。
        禹州城內北隅的鈞臺窯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ou)鎮窯也燒造磁州窯風格瓷器。1974年鈞臺窯發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絞胎、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鎮劉家門鈞窯遺址發掘中,在相當于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層中發現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紅綠彩器。神垕鎮北乾明山真武廟《祈雨感應之記》碑和明嘉靖《鈞州志》有“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的記載!洞竺鲿洹逢P于禹州燒貢瓷的記載,和近年來民間人士采集的標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窯還大量燒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窯風格瓷器。
        
        4.登封曲河窯
      磁州窯》》磁州窯系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東南35華里的告城鎮曲河村,發現于1961年3月。窯址散布在曲河村內及村北的山坡地上,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曲河村東一小廟內有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堂碑記》載:“地名曲河,面水勢也,其中風景物色,宋以前渺無可稽。嘗就里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環設,商賈云集,號邑巨鎮,金元兩代亦歸淹沒!
        曲河在北宋時為登封名鎮之一,其南臨潁河,西環石淙河,北靠風山,附近盛產瓷土原料,有瓷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窯址發現有白釉、綠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黃釉、青釉等品種,造型有碗、盤、壺、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據地層疊壓和瓷片堆積可推斷曲河窯址始于晚唐,興盛于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始于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
        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后上化妝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妝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產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于高檔瓷器。
        
        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
        西關窯位于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現于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復查。發現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征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臥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現。
        窯溝窯位于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跡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莊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現。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現,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采集的標本看,該窯創燒于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ɑ苎b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帶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始于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
        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后上化妝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妝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產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于高檔瓷器。
        
        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
        西關窯位于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現于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復查。發現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征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臥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現。
        窯溝窯位于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跡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莊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現。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現,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采集的標本看,該窯創燒于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ɑ苎b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帶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紋、草葉紋,除白釉微黃、黑彩發暗外,形制和數量可與扒村窯同類產品比肩。
        
        6.山西介休窯
        位于山西省介休縣洪山鎮,是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最早發現的一處古瓷窯址。洪山鎮附近源神廟內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廟碑陰題名有“瓷窯稅務任韜”“前瓷窯稅務武忠”字樣。據調查,該窯創燒于北宋,歷經金、元、明、清數代。早期以燒白瓷為主,中期開始燒制具有定窯及磁州窯風格的瓷器,窯址遺存的瓷片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盤、碗、罐、蓋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繪多畫折枝葉紋,紋飾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潔白的化妝土。其白底紅花與磁州窯、當陽峪窯的白釉釉下黑彩劃花裝飾極為相似,但色彩更加鮮艷漂亮,為介休窯的絕佳作品。介休窯金代黑醬釉碗有細線條印花,青黃釉印花大盤上裝飾有孩童蕩舟于蓮池的紋飾。金代黑釉剔花產品多以卷草、魚蓮為裝飾,造型有瓶、壺、壇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窯址還有位于霍州陳村一帶、創于金盛于元的霍窯,位于長治八義鎮、在金代以燒造白釉紅綠彩聞名的長治窯。
        
        7.山東淄博窯
        原名博山窯,位于山東省淄博市磁村、坡地、華嚴寺一帶。近代《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中曾記載。上世紀7D年代調查,1976年山東省發掘了磁村窯址,證明磁村窯創始于唐而終于元。磁村窯唐代時燒造黑釉,宋以后燒造白瓷,裝飾技法有剔花、劃花等,造型有碗、盤、瓶、罐、盞托等。金元時期仍以白釉占多數,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裝飾除剔花、劃花外,出現了篦劃、絞胎、黑釉凸線、白底黑花、白釉紅綠彩等新品種。磁村窯產品中的黑釉凸白線紋器(當地人稱之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種之一,這種裝飾與河南鶴壁窯、新密窯、登封窯同類產品的區別在于它們的白線紋多呈黃色,線條較細,器內壁一般無釉或半釉,而磁村窯的這類產品白線紋色白而粗,器內滿釉。磁村窯還燒造一種加彩器,過去稱之為“宋加彩”,現在統稱紅綠彩,磁州窯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窯址均有燒造,磁村窯的紅綠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藝術造詣很高。
        
        8.安徽蕭縣窯
        位于安徽省蕭縣白土鎮,又稱蕭窯。1960年被發現。調查表明蕭縣窯創于唐代,碗形、釉色與壽州窯相似。窯址出土白瓷有明顯的定窯遺風,黑白釉瓷則有磁州窯風格,還有白釉黑花、黃釉等。器物多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雙耳罐以及馬、牛、雞、蛙小件瓷塑動物等,應為宋金時期產品。1954年江蘇省文管會在蕭縣白土鎮窯址征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鎮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花瓶一對供養本鎮南寺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樣,說明蕭縣窯的下限應為金代;式y元年為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雙方議和,南疆劃淮水為界!肚宀s志》記載金代以仿定瓷為主要特色的宿州窯和泗州窯在蕭縣窯的南面與東南面,與蕭縣窯接壤并存。靖康之變以后中原地區窯工大量南逃,金代蕭縣窯、宿州窯和泗州窯具有定窯和磁州窯產品的風格,應是南逃窯工將中原制瓷工藝傳播過去的結果。

       

      上一篇: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

      下一篇:磁州窯裝飾紋飾有哪些

      更多關于 磁州窯系古窯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