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釉瓷器歷史上官窯燒造的比較少,藍釉屬高溫石灰堿釉,呈色劑為氧化鈷,最早出現于元代,明、清兩代在元代藍釉的基礎上相繼創燒出霽藍、灑藍、回青、天青、寶石藍等各色釉瓷器。
藍釉瓷器分低溫釉和高溫釉,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
藍釉顏色種類
1高溫鈷藍釉瓷器
高溫鈷藍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新品種之一,它是明代霽藍釉的前身。元代藍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儀)、爵、小杯、盤等。裝飾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貼龍、飛鳳、海馬紋等。飾有白龍紋的藍釉器僅見于梅瓶和盤。
2.霽藍釉
霽藍釉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 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并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3.孔雀藍
孔雀藍一般藍釉是高溫燒成,所以釉面不易脫落�?兹杆{釉則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掛釉,或于白釉器上掛釉燒制,為低溫釉。在素坯上直接掛釉的,釉層極易開片剝落�?兹杆{釉器物中,多為不同規格的大盤類,小件器較少。另有類似弘治犧尊的雙耳罐,為嘉靖官窯的祭器。器型較弘治是略矮,滿施孔雀藍釉,色呈艷麗,但欠勻凈。
4.天藍釉
天藍是高溫顏色釉。屬于高溫顏色釉,從天青釉演變而來,創燒于清康熙年間,色調似天空之蔚藍色,故稱“天藍釉”。天藍釉含鈷量在1%以下,釉里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對呈色均有影響,其呈色之穩定可與豇豆紅媲美。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象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其含鈷量在2%以下, 釉里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的作用;呈色穩定,幽倩美觀,可與豇豆紅媲美。天藍釉器物的種類,康熙時均屬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兩朝才見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窯產品。
5.回青釉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時特有的一種以進口“回青”料配釉燒成的高溫藍釉,它是在元代以來景德鎮窯燒成的高溫鈷藍釉基礎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種,其釉色與祭藍釉相近,但略顯淺淡。
故宮里的藍釉瓷器
1.藍釉白龍紋盤,元,高1.1cm,口徑16cm,足徑14cm。
盤折沿,淺壁,平底。通體內外施藍釉,外底無釉。盤心坦平,在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白龍。龍細頸,三爪,作昂首翻騰狀。
此盤屬于高溫鈷藍釉瓷器。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4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
2.霽藍釉梅瓶,高27.4cm,口徑3.8cm,足徑8.6cm。
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廣至腹部內斂,圈足。通體施高溫霽藍釉,近底處由于積釉較厚呈紫黑色。足內無釉露胎。
此梅瓶造型端莊古樸,釉色濃重而勻凈深沉,釉面瑩潤,是明嘉靖藍釉瓷器的精品。
3.霽藍釉小杯,清雍正,口徑7.2cm,足徑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內施白釉,外施霽藍釉。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4.回青釉爵杯,明嘉靖,高16.1cm,口徑12.7cm×6.6cm,足距7cm。
杯造型和紋飾均模仿古代青銅器。橢圓形口,配一銅制珊瑚圓紐鏤空蓋。深腹,下承以三柱形足。通體施回青釉,釉色呈淡紫藍色。腹部飾回紋、獸面紋和鼓釘紋各一周。釉面勻凈潤澤,釉薄處映出白色胎骨。杯底無釉露胎,署陰刻楷體“大明嘉靖年制” 雙行六字款。此杯胎薄體輕,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潤澤。此類霽藍釉器物多在祭祀時使用,因此又被稱為祭藍釉。
5.孔雀綠釉碗,明正德,高6.6cm,口徑15.9cm,足徑6.4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腹外施孔雀綠釉,近足處釉下刻劃變形蓮瓣紋。碗內和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碗造型俊秀,是典型的正德宮碗式樣。
孔雀綠釉亦稱“法翠”、“翡翠”或“吉翠”釉,它是一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中溫顏色釉,其釉色明麗蔥翠,頗似孔雀羽毛上的綠色。景德鎮窯從元代開始燒造孔雀綠釉瓷器,這一色釉的出現是對我國傳統的低溫鉛綠釉的繼承與發展。清人佚名著《南窯筆記》曰:“法藍、法翠二色,舊惟成窯有,翡翠最佳�!闭J為孔雀綠釉在明代始燒于成化年間,但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時已有燒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續燒造。若論成色之佳,則首推正德時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