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之上的墨彩不僅與水墨畫最為接近,也是受水墨畫影響最為直接的瓷畫品種。墨彩是一種釉上低溫彩,通常是在燒成的白釉上以氧化鐵為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窯爐二次燒成。由于墨彩繪制的裝飾畫面具有水墨畫的效果,自康熙時期問世以來,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清代墨彩瓷器上的瓷畫以琺瑯黑料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彩料。墨彩是釉上彩,而瓷器墨彩的主要原料是銅粉、青料和石綠。在已燒成的白釉器上,以墨彩繪畫寫字,再置入800℃左右的烘爐中烘烤,形成墨彩畫和墨字琺瑯黑料在似雪的白釉上繪制,由于琺瑯黑彩可濃可淡,因此在瓷器釉面上,同樣能把那種水墨丹青畫的“五色俱全”表現出來,極似于傳統的中國水墨畫。
墨彩竹節式臂擱
墨彩竹節式臂擱,清康熙,長17.2厘米,寬6.9厘米。墨彩瓷器臂擱長方形,上下等寬,通體施白釉,正面上下兩道竹節紋之間以墨彩繪竹葉圖,畫旁題有“瑯玕枝半疏”五言詩句。畫面上端竹節外凸飾鼓釘一周。
臂擱又名“秘擱”,竹質居多,但瓷質臂擱更具特色。此器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節形狀模擬逼真,墨彩濃重,畫筆疏簡,文人氣質極濃,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到了雍正時期,景德鎮燒制出更加精美的墨彩瓷。由于這種墨彩瓷為景德鎮御器廠所燒制,于是雍正時期的這種質量上乘的墨彩瓷開始令世人矚目。雍正時期墨彩瓷的特點是以水墨彩繪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藍色、淡赭或淡黃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畫面上所加施的粉彩面積不大,僅起點綴而已。
在雍正和乾隆的墨彩瓷中,有的器物上還加繪金色,也有的以其他色彩或色釉為地,如木化釉或珊瑚紅釉彩瓷中的開框內繪以墨彩。此類瓷多為青花款識,亦有墨彩款識。
清雍正款墨彩山水人物長頸瓶
瓶口微撇,細直長頸,頸下部有一道凸起弦紋,溜肩,豐腹呈橄欖形,腹下部收斂,足部外撇,底為圈足,足底露胎。全瓶施以白釉地,腹部繪有精美的墨彩圖,峰壑、村居、高樹、人物,多數以墨繪畫,略有皴染,山峰、居舍、人物微著紅色,層次分明,濃淡有致,不失為一件雍正朝優秀的墨彩釉瓷瓶;瓶底部有青花單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款。
在高度發展的中國水墨畫和彩瓷制作的推動下,墨彩瓷畫的意韻在雍乾時期便形成了藝術基調。
清乾隆款墨彩人物雙獸耳小燈籠瓶
瓶為仿燈籠樣式,造型類似古玉雕刻的琮,上口、下足均為圓徑,腹呈方體,小口,短頸,方形腹接近正方體,瓶底為圓形圈足,足底露胎;腹上部左右兩側置有輔首雙耳,為獅口銜環造型。此瓶除雙獅耳薄施醬色釉外,全器為白釉地,腹部四面為典型的墨彩山水人物釉,在白潔的瓷胎上繪畫山水、林木、屋宇、人物,或松下撫琴、或小舟垂釣,山川清秀,士人生動,完美再現了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的筆法與氣韻;瓶底部亦施白釉,有青花楷書“乾隆年制”4字2行雙框方圖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