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器是中國瓷器發展史繼往開來的一個朝代,讓中國瓷器站到了瓷器上的最高峰。今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文房重要的瓷器品類,康熙青花筆筒瓷器。青花瓷器筆筒要從康熙時期瓷器瓷胎,青花發色以及青花紋飾技法幾個方面入手鑒別。
康熙青花筆筒瓷胎特點
康熙青花筆筒器型墩厚,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收藏過康熙瓷器人都知道上手有厚重感。筆筒底足糯米胎,玉璧底足的筆筒比較多見。
康熙瓷器的瓷胎應該是清代最好的,到了雍正發展到高峰,胎白細膩,釉質晶瑩色白。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康熙筆筒青花發色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以云南產的珠明料為主,由于氧化鉆的含量可達8-9%,因此青花不僅發色純正、青翠亮麗,是歷代青花中的標準色調,而且在圖案繪制時采用分水法,使青花圖案能夠“墨分五色”,將物體陰陽反側之景表現出來。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瓷器,造型及畫風尚有明末遺風,青花呈色深沉、灰暗?滴醵(1681)以后青花色澤開始出現濃淡深淺的變化,且呈色穩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種標準的翠藍色過渡。早期青花書帝號年款的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見者多為干支款或書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齋堂款的。釉面多為青白色。
清康熙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紋筆筒口徑19,底徑18.5,高15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間的瓷器,其特點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潔,且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最多層次變化可達數十層。繪畫技法則借鑒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的透視技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粗獷的紋飾,已達歷代青花之冠,并成為后代的楷模。底款書本朝款識在中期成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數均為中期以后產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書本朝款,多書成化、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及齋堂款。釉面多為粉白色和漿白色。康熙晚期青花則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瓷器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淺淡灰暗過渡,有的似呈色不穩,出現暈散現象,類似雍正初年產品。表面釉色與雍正時完全一樣,均為青白釉。
清康熙青花開光人物紋筆筒口徑18.5,底徑18.2,高15.3
康熙時期青花筆筒紋飾技法特點康熙時期以青花繪制的筆筒數量相當大,裝飾題材也十分豐富,主要為石女圖、山林高士圖、漁家樂圖或書寫詩文辭賦紋飾題材,繪畫采用層層涂染技法,人物和山石多用中國畫的披麻皴法,青花色調呈純藍色,青翠明快層次多而分明,線條纖細有力,人物頂天立地,仕女高發髻,臉修長,眼睛一條縫。這是鑒定康熙人物青花筆筒的方法之一。
清康熙青花戲曲故事圖筆筒通高22厘米,口徑19.4厘米,底徑18.3厘米,直口,玉璧形底。腹部滿繪戲曲故事圖,空隙處以山石、花草和樹木作陪襯。胎白細膩,釉質晶瑩色白,青花色調呈純藍色,青翠明快。為康熙中期典型器物。繪畫采用層層涂染技法,人物用披麻皴法,層次多而分明,線條纖細有力,人物形象生動自然。
鑒定瓷器是一門綜合的學問,除了紙上談兵外,還要上手去感受瓷器。收藏鑒定瓷器的經驗有的時候比理論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