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在古代只有中國人會燒造,宋元明清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最重要的年代,也是影響世界瓷器最重要的時期,尤其在十五世紀以后,中國瓷器在歐洲堪比黃金價格。
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我國長達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燒造歷史,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心血,瓷器也在隨著朝代的更替燒造技藝不斷改變和升華,樣子收藏介紹古代瓷器燒造工藝流程。
制瓷原料及加工
選取合適的原料是制瓷的第一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南方瓷胎原料多為高硅低鋁,北方則多是高鋁低硅。瓷土有別于一般黏土,能夠承受很高的溫度,形成致密的瓷器胎質。
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區別于陶器的顯著特征之一。早期的釉為石灰釉,是用石灰石粉碎后加適量的粘土配制而成的,以鈣為助溶劑,三氧化二鐵為主要呈色劑,在還原焰中燒成青綠色。釉色透明,表面有玻璃質層,胎釉結合緊密,不吸水或吸水率低。
石灰堿釉的助熔物質是氧化鈣以及氧化鉀、氧化鈉等堿性金屬氧化物。特點是高溫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從而使釉層變得乳濁而不透明,產生一種溫潤如玉的視覺效果。石灰堿釉的發明與運用,是傳統青瓷工藝的巨大進步。石灰堿釉出現于北宋汝窯青瓷中。南宋龍泉窯瓷器大量采用石灰堿釉,使釉色呈現出如青玉般的質感,如粉青、梅子青。南宋龍泉青瓷已達到中國陶瓷史上單色釉器的高峰。
在選取適當原料之后,一般要對原料進行粉碎、淘洗、沉淀處理,盡可能去除較粗顆粒和雜質,再經過反復踩踏、揉搓,制成純凈、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成 型
造坯主要有手制、模制法和輪制法等。
手制即瓷工用手將瓷土捏造出形狀。
模制法即先用泥制成模,或對半分開,或上下兩截,或是整個成型。將經過處理的瓷泥放入模中制出瓷坯。
輪制法則需要使用陶車。將檀木刻成的盔頭戴在陶車上盤的正中,雙手捧泥放在盔頭上,撥盤使陶車轉動,用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著拇指旋轉向上展薄拉坯,便可塑成器物形狀。
裝 飾
瓷器的裝飾工藝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拍印、刻花、劃花、印花、鏤空、貼花、繪花等。拍印是在半干的坯體上拍打出花紋,早期制陶比較常見;刻、劃花是用竹、木、金屬等工具在半干的坯體上刻、劃出花紋線條;印花是用刻有花紋的陶瓷質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坯體上印出花紋;貼花則是印出或者塑出立體狀的紋飾貼于坯體上的一種裝飾方法;剔花即先在器物坯體表面施釉或施化妝土,并刻劃出花紋,然后將花紋部分或者紋樣以外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露出胎體,再施一層透明釉,燒成后花紋具有淺浮雕感,始用于北宋磁州窯。
繪花是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方法,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及斗彩。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進行繪飾后,施以白釉或者青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釉下彩又可以分為釉下褐彩、釉下褐綠彩、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三彩等。
釉上彩是在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進行繪飾,經低溫燒結。因彩繪施于釉上,長時間使用、摩擦會磨損、脫落。釉上彩又可以分為紅綠彩、五彩、粉彩和琺瑯彩等。
斗彩創燒于明宣德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工藝。先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構圖的紋飾輪廓,然后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再于釉上青花輪廓線內填畫各種彩料完成彩色圖案,復入窯低溫二次燒成。
施 釉
歷代工匠根據不同器形、釉料和施釉效果,采用了不同的施釉方法。從戰國到明清大多使用浸釉法,即將坯體浸入釉漿后取出;宋代吉州窯有灑釉法,即先施一層釉,再將另一層釉灑在其上;明清景德鎮發明了吹釉法,即用一段蒙上紗布的竹管蘸取釉漿,對準坯體吹釉。此外還有噴釉、刷釉法等。
瓷器經過以上工序后,將放在架上晾干,然后等待入窯燒造。
古代瓷器制作和燒造的流程
來源: 瀏覽 1233 次
上一篇:合于天造,厭于人意的窯變釉瓷器
下一篇:柳斗瓷器你知道在古代干嘛用的嗎
更多關于 古代瓷器制作和燒造的流程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