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在青銅器時代就有了,但是錫壺在明清兩朝才開始出現,多用于喝茶和飲酒,清代主要是錫茶壺居多。中國錫的產地在南方,錫器制作名家也多為江南之士。如明代的趙良璧、朱端、歸懋德、王守仁、林俊,以及清代的沈存周、歸復初、朱堅、陳鴻壽、沉兆霖、陳文述等。他們制作或定制的錫壺品質優良,鏤刻嫻雅。清代錫壺中的茶壺,往往集詩書畫于一體,巧用雕刻和鑲嵌工藝,獨為文人墨客所愛。
桃式倒流錫壺
桃式倒流錫壺,清,通高12.9cm。
桃式倒流錫壺壺錫質。壺體為碩大的桃形,流、柄均作桃枝狀,壺底有圓口。腹部一面刻有詩句:“武陵如可問,載酒任怡情!绷硪幻婵蹋骸耙恢捎奔啊巴鮿偃f制”名款。
桃式倒流錫壺的特點在于“倒流”,因壺上無口,使用時需先將壺倒置,由壺底的圓口注入酒液,再翻轉過來往杯中注酒,因而得名“倒流壺”。此壺造型最早出現于宋代瓷器中,這件錫制壺即以瓷壺為藍本創作而成。
倒流壺
酒壺的一種,為宋代的創新品種,在設計上有獨到之處,類似于今天的汽鍋。注酒時需從壺底中心的小孔注入,壺底小孔與壺內的隔水管相通,隔水管上孔高于酒面。當酒壺正置時小孔不漏酒。壺嘴下有隔水的管壁,倒酒時酒不會溢出。這種反注正倒的方法獨具匠心,堪稱一絕。
錫刻詩句鼓式溫壺
錫刻詩句鼓式溫壺,高11.9cm,口徑7cm,底徑6.3cm。
溫壺整體造型為鼓形,由蓋、外套、內壺三部分組成。蓋、外套為銅質,內壺為錫質。蓋立壁與外套下部近足處均飾有乳釘,風格質樸古拙。外套兩側有獸頭銜環,近口處有壺嘴。內壺有提梁。銅外套上刻有詩文:
未識酒中趣,空為酒所煢。
以文常會友,惟德自成鄰。
溫壺使用時,將熱水注入外套內,再置入裝好酒液的內壺。使用此法燙酒比用炭火直接加熱更衛生清潔,且外套中的熱水可隨時更換,而使酒液得以持續保溫。此壺做工考究,是一件難得的酒具。
錫刻詩句鼓式溫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