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被考古專家譽為“秦代文書封緘制度的結晶”、“秦朝中央的檔案館”,在紙質公文行世之前,公文在秦漢時期處于簡牘文書階段。人們通過把簡牘文書或物品以繩捆扎,在繩結處回檢木,上封蓋有鈐印的膠泥塊,以防泄密、備檢核,古人謂之“封泥”。接收人割斷繩索后開封并保存封泥,最后會作廢處理。因封泥的表面有官職名稱,背面留有掛繩的痕跡,人們通過研究封泥就能得到秦帝國通信系統的運作情況等重要信息。
在西安漢長安城相家巷村的村民在農田基本建設挖土時,在古代廢棄的淤泥坑中發現了數以千計帶有文字痕跡的“泥坨坨”,別小看這些泥坨坨,可都是秦代的文物封泥。秦封泥出土地在西安城北漢長安城遺址相家巷村,據專家考證這里曾是秦時的南宮遺址,是秦始皇辦公的地方,因此說這些封泥封緘當是經過秦始皇親手拆封過的。
秦封泥“右丞相印”“廷尉之印”“四川太守”、“少府”、“西鹽”等5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左丞相印”、“陽陵禁丞”“驪山飤官”“內史之印”“蜀左織官”等15件為二級文物:“少府榦丞”“芷陽丞印”等57件為三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