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古建筑很多,其中在北京東西南北分布著九壇八廟。素有“九壇八廟之稱,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等級。九壇指的是圓丘壇(天壇),方澤壇,朝日壇,夕月壇(月壇),社稷壇,祈谷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八廟指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和歷代帝王廟。
天壇內的祈年殿即祈谷壇(原天地壇),成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皇帝祈祀五谷豐登之處。明初,皇帝對天地、日月、星辰、云雨、風雷諸神一起祭祀。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對諸神分郊祭祀,才在天地壇(今祈年殿,又名祈谷壇)的南端建起圜丘壇,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又有祭天臺之稱,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
地壇建在安定門外,是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祭祀土地神的場所。
在朝陽門外建有朝日壇,用于春分日祭日。
阜成門外所建夕月壇,為秋分日祭月。
先農壇位于永定門內西側,是祭祀神農氏之地,皇帝于春季第二個月的亥日吉時,來此弓行祀禮,親御耒耜“
太歲壇在先農壇東北側,因太歲是值歲之神,皇帝于每年春、冬兩季需擇吉日來此祭祀,以求歲歲吉祥、國泰民安。
先蠶壇位于北海公園東北隅,建成于乾隆九年,徑四丈,高四尺,陛四出。東采桑臺,廣三丈二尺,高四尺,陛三出,墻東浴蠶河,跨橋二。前為桑園臺,中為具服殿、為繭館,后為織室。有配殿,環以宮墻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已日,皇后要來此躬行桑禮,以示對農副業生產的關懷與重視。
社稷壇,是明代遷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壇,建立與明永樂十八年(1410年)。明清兩朝歷代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個月的第一個戊日,要來這里(今中山公園)祭祀社神與稷神。
太廟,在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內,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興建,是明清兩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場所,即皇帝家廟。
奉先殿,在故宮內,殿內原安有神龕,以祭祀皇帝的先祖。
傳心殿,位于故宮文華殿東側,原為供奉帝王、先師牌位的地方。
壽皇殿,在景山公園內北側,是供奉清代帝后、祖先神像之處,同時也是帝后死后人葬前的停靈之所。
雍和宮,原為清雍正皇帝胤禎即位前的府邸,乾隆皇帝出生于此,后改為喇嘛教的廟宇。該廟建筑豪華,文物極豐,為北京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文廟,又稱孔廟,在雍和宮西側的國子監街內(成賢街),建于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夫子的地方,現為首都博物館。
歷代帝王廟,坐落于阜內大街,明嘉靖十年(1531年)興建,主要祭祀我國歷代的164位皇帝和79位名臣。
老北京城的“九壇八廟“記錄作為明清兩朝古都的歷史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