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花園是江南名園之一,是木瀆首富嚴國馨修葺的古建筑。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位于江蘇蘇州木瀆古鎮山塘街王家橋畔。
嚴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古詩源》編者沈德潛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將此院落讓給木瀆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筑亭建樓,有友于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一時題詠頗盛。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嚴家淦的祖父嚴國馨(1826—1905)在木瀆經商致富后,買下“端園”,并請蘇州“香山幫”營造師姚承祖修葺一新。嚴國馨母親朱太夫人仰慕前賢,遂更名為“羨園”,嚴國馨自號羨園主人,當地人則呼為嚴家花園。
走過門廳,里面是個長方形庭院,中間石板鋪地,兩側栽有桂花樹,環境十分幽靜。三間坐北朝南的建筑是羨園轎廳,廳內后步梁上掛著“怡賓廳”匾額,意指轎廳是接待賓客之處。前步柱上掛有楹聯:“園中來賓忘還府;云上游仙錯認家”。極言羨園之精美。
轎廳屏風上掛有一幅《羨園攬勝圖》,兩邊墻上陳列著《嚴氏家族史館》的資料。粗粗看過一遍,方知東山安仁里嚴氏源自浙江鄞縣。南宋建炎(1128—1130)年間,嚴氏四十八公出任吳郡平江府判官,遂舉家遷吳。四十八公生有三子,一子居陸慕,一子居常熟,一子嚴伯成居洞庭東山。至七世公嚴果(文石)始江蘇蘇州嚴家花園
始修洞庭東山安仁里嚴氏族譜,尊嚴文伯為東山嚴氏始祖,并排定嚴氏輩稱,初定“宇昌宗茂,信有明徵,國良家雋,慶衍斯增”十六字,后又續訂“崇文振武,尊賢重能,本培而厚,枝發乃興”十六字。并將“枝發葉茂,國盛家昌,上報國家,下效百姓,造福后人”作為嚴氏族人的立族之本。長期以來,嚴氏族人發揚先祖開創的優良傳統,恪守“毋以強凌弱,毋知而詐愚,毋以忿廢棄,毋因財賄而失禮害人”的家訓,為報國、昌家、利民而努力。據《嚴氏宗譜》記載,明弘治年間,五世孫嚴經進士及第,官至刑部主事,為感謝鄉里,捐巨資鋪設1500米東山街道,施舍棺木5048口。順治初年,湖匪侵擾東山,人心惶惶,安仁里嚴氏疏財助鄉紳席木楨剿匪,保一方平安。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發生水災、瘟疫,鄉民饑食樹皮,嚴氏開倉賑災。十六世嚴國馨及其后人經商致富后,均熱心公益事業,創“善濟堂”、“代賒堂”,開電燈廠,置救火會,辦學堂,修橋鋪路,扶弱濟貧,保護文物古跡,飲譽鄉里。
東山安仁里嚴氏不僅人鼎興旺,更是人才輩出。自明代以來,嚴氏共出進士5名,知縣以上官員10名,經商致富及其他各業成績卓著者不計其數。及至當代,進入政、軍、金融、醫療、文教、科技、工商各界的精英達百余之眾。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世界和平,祖國統一,人類文明,以及家鄉的繁榮作出貢獻。陳列資料設專版介紹嚴氏族人卓有成效者,其中有原臺灣地區領導人《嚴家淦先生生平簡介》;香港著名報人《嚴慶澍先生生平簡介》。嚴慶澍字鹿生,號魚范,筆名唐人,是香港著名報人,一生中寫過大量中、長篇小說,《金陵春夢》是其力作;有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嚴雋琪女士生平簡介》等。
走出轎廳,后面是個寬敞的庭院。站在院中回頭看,二進后門連著一座磚雕門樓,門額為“桂馥蘭芬”四個楷字,門額上下分別刻有“郭子儀拜壽”、“桃園結義”、“天官賜!钡葢蛭墓适。第三進建筑是羨園正廳,名“尚賢堂”,由前任全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書額。尚賢堂為明代建筑,已有400多年歷史。環顧堂內,雕花柱礎,古樸穩重,楠木立柱,剛勁挺拔。楠木梁上雕有飛禽花草圖案,具有實用和審美功能。前步柱掛有楹聯:“江南古鎮園林第一;天下名人鴻爪無雙”。當是稱贊羨園景色之美與嚴氏族人影響之大。后步柱上亦有一副楹聯:“幾多知,沈、錢、馮、葉巨著宏篇,咸是當年此寓嘔心酬壯志;無不曉,陸、范、徐、張高風亮節,并非今日來游盲目仰名賢”。上聯陳述羨園歷史,“沈、錢、馮、葉”分別指沈德潛、錢端溪、馮桂芬、葉昌熾,他們四人都曾寓居于此!皣I心酬壯志”,留下流芳百世的“巨著宏篇”。沈德潛、錢端溪前面有過介紹,略述馮、葉二人。馮桂芬為林則徐弟子,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政論思想家,晚年寓居端園,總纂《蘇州府志》,薈集吳中名士,極一時之盛;葉昌熾是晚清著名學者,他從隴上歸來后,寓居在此,完成了考古名著《語石》上、下卷。下聯“陸、范、徐、張”分別指木瀆歷代名人陸玩(東吳大將陸遜后裔,東晉司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徐枋(明末“海內三遺民”之一)、張錫祚(清代詩人),這四個人的“高風亮節”名聞遐邇,享譽海內。仔細觀看,尚賢堂兩壁掛有“吳中四子”祝允明、文徵明、沈周、唐寅書畫作品,倍添羨園深厚的文化氣息。走出尚賢堂,見一側連廊墻上陳列著數十幅電影劇照及其介紹?戳私榻B才知這些都是在嚴家花園攝的影視作品。數量之多,不禁讓人咋舌。
尚賢堂后面又是庭院,院中坐北朝南建有一排樓房。走進底層大廳,后壁掛著“明是樓”匾額。有介紹說,此樓是羨園內宅,是嚴氏家人生活起居之處,外人未經允許不得入內。堂上放置一套清式紅木家具,布置莊嚴大方。屏風上掛一幅《歲寒三友圖》,紅梅盛開,氣氛熱烈。案幾旁邊立有一塊豎匾,上書“故園生輝”四個揩字,落款為嚴良燦下20位“雋”字輩孫子和12位外孫,其中就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的名字。墻上陳列《臺灣政要嚴家淦先生圖片展》。展覽資料顯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二十五日,嚴家淦出生在木瀆山塘街羨園。嚴家淦自小聰明好學,4歲背誦古詩、昆曲,擅長心算,啟蒙于私塾,受學于木瀆舉人王鏡若,民國元年(1912年)入蘇州私立桃塢中學小學部,民國十一年保送上海圣約翰大學理學院,主修化學,輔修數學,各科成績名列前茅。民國十五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嚴家淦本是一位思想開放的年輕人,但在婚姻上卻聽從父母之言。嚴氏族內規矩,嚴氏子孫,不論其走得多遠,必須娶本鄉女子為妻。民國十一年(1922年)嚴家淦與東山望族葉昭錚長女葉淑英結婚,可惜葉小姐于次年病逝。之后,嚴家淦續娶東山劉守之女兒劉期純為妻。劉期純與嚴家淦本是表兄妹,自17歲嫁到嚴家,與嚴家淦天涯相隨,伉儷情深,育有9個子女,內外孫有21人。嚴家子女均受過高等教育,可謂蘭薰桂馥,一門雍睦。嚴家淦一生好學不倦,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各國典章制度無不涉獵,從而奠定了他經世致用的基礎,也鑄就了他謙退恬淡,寬容豁達的性格。嚴家淦在財政上大開大合,但在政治上卻進退有節,與其表字“靜波”一樣,遇大事能泰然處之,心靜無波。尤其是對名利的淡泊,頗多贊譽,是臺灣政界“最無爭議的人物”。民國二十年(1931年)初出茅廬的嚴家淦擔任鐵道部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材料處長,嶄露頭角。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赴閩,初主貿易行政,次年一月任福建省建設廳長,八月改任財政廳長。時值抗戰期間,幣值日落,糧價飛漲,政府難以控制。嚴家淦大膽試行田賦征收實物辦法,確保軍糧民食,后來這項辦法推廣到全國,對戰時財政大有好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嚴家淦調至重慶,任戰時生產品采辦處處長?箲饎倮,調任經濟部任戰時生產品代表。1945年10月,調任臺灣省長官公署交通處長,致力于修筑全省鐵路、公路,恢復交通運輸。次年,調任財政處長兼臺灣銀行董事長,著手整頓稅收、金融,籌集資金。鑒于嚴家淦在地方財政工作中的杰出表現,曾兩度擔任臺灣民國黨政府的財政部長。1950年初任經濟部長,三月調任財政部長,著手改革臺灣幣制,發行2億元新臺幣,使臺灣經濟得到了穩定。1954年6月調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四年后,再度調任財政部長。期間,嚴家淦對臺灣的預算、賦稅、金融等方面的政策進行深入研究,調整政策,促進儲蓄與資本的形成,改善了臺灣的投資環境。1963年12月出任“行政院長”,兼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委員。期間積極推行“以貿易促成長,以成長促貿易”的經濟政策,使臺灣經濟快速增長,出口規模擴大,形成臺灣的資本積累。1966年3月,由蔣介石提名,嚴家淦當選為“副總統”。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嚴家淦繼任“總統”,1978年5月將總統職位禪讓給蔣經國后,即卸任公職。
參觀到明是樓,羨園中路三幢建筑都看完了。后園還有兩幢樓房,是“見山樓”和“眺農樓”。有介紹說,清末民國時,羨園后面還是農田,園主增建“眺農樓”,以示不忘農耕之本。站在“見山樓”上,則可遠眺天平山,近觀靈巖山,蘇州南郊勝景盡收眼底。
沿見山樓前小徑西行數十步是“真趣亭”,亭前疊有黃石假山,假山旁邊栽有一片桂花林。林邊是池塘,池邊臨水有軒,軒內掛有“聞木樨香”匾額。有介紹說,這里是羨園的秋景。中秋佳節,明月映池,桂香馥郁,是蘇州賞月佳處。繞池南行,湖石假山后面是“延青閣”,池邊則有“魚趣軒”,夏日炎炎,荷花盛開,滿目蒼翠,清香四溢。東側數十步,一前一后有兩幢建筑,分別是“錦蔭山房”和“織翠軒”。有介紹說,這里最宜夏日來游,故稱羨園夏景。南行數十步,一棵高大的廣玉蘭枝葉透過院墻,濃蔭如蓋。有介紹說,此廣玉蘭植于乾隆年間,已有四百多年樹齡。走進院門,里面是一幢“友于書屋”,語出《論語》“友于兄弟”句,意思說象親兄弟一樣友好。友于書屋最早是清代詩人錢端溪所建,后為嚴家藏江蘇蘇州嚴家花園
書、讀書處,嚴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覽古典經籍,留下深刻印象。
游覽過羨園的西花園,了解到還有一座東花園。于是,我們折返到后花園眺農樓前,見折角形池塘后面有三間樓房,底層廳內掛著“環山草堂”匾額,是昔日園主與賓朋聚會吟詠之處。近觀池面,風吹水皺,微波蕩漾,錦鯉游弋,倒影如畫。
離開環山草堂沿池岸東行,一道粉墻下臨水建有一座“清苑軒”。軒廊墻上陳列有國家領導人,以及嚴氏海外族人游覽羨園的照片。走到此處,似乎已是園之盡頭,江蘇蘇州嚴家花園
熟知經東北角一樘側門進去竟別有洞天。里面的建筑密度較高,聽雨軒、疏影齋、海棠書屋等錯落有致,院墻曲折,形成幾處小庭院。后院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環池湖石,犬牙交錯,翠竹叢生,梅樹婆娑。冬季臘梅迎春,暗香浮動,紅梅爭春,艷紅紛呈,故這里被稱作羨園的冬景。
冬景區南側是一處新園,里面水域開闊,池中碧水微波,蕩漾著岸邊倒影;兩岸楊柳依依,鳥鳴蟬噪,粉墻黛瓦,綠樹參差,一座精致的清漪橋橫跨池上。走過江蘇蘇州嚴家花園
清漪橋,池邊立有一座四角攢頂的“且閑亭”。亭立水邊,倒影入水,坐亭觀魚,其樂無窮。過“且閑亭”南行數十步便回到了轎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