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畫是中國古代新婚陪送的一種夫妻房事情趣啟蒙教育圖冊,跟壓箱底一個作用,是古代中國的春宮圖,“嫁妝畫”一般是一卷(約有8張至12張),都是木板雕刻印刷的古代圖冊。
在中國古代女性出嫁前都是在閨中的,不跟外界接觸,而且古代男女結婚比較早,所以對男女房事根本不知道,只能通過圖片和文字了解一點,因此古代青年男女對嫁妝畫需要量大,所以多用木版印制,鄉土味、民間色彩很濃。在女兒出嫁前,父母往往購買一兩卷“嫁妝畫”,放在嫁妝之中,隨女兒帶到夫家去,到了新婚之夜,就把“嫁妝畫”鋪在床上,根據不同性交方式的春宮畫“照貓畫虎”地做。
關于“嫁妝畫”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其實物在民國初年還有不少發現,可見此物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期。東漢有個文學家張衡曾寫過《同聲歌》,以女性第一人稱描寫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后世對此詩評價很高,認為它“麗而不淫”,“寄興高遠”,“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
這首長詩的前面大部分都是一些鋪墊,而“衣解金粉御”句以下,則進入夫妻第一次的性生活正題了,它的意思是:把首飾都卸下來,把衣服脫了,把“嫁妝畫”鋪開在枕帳之間。這時,要拜素女(傳說中精通房中術的女子)為師,欣賞這奪人心魄的人體姿態之美,F在,我們要做這每個人都感興趣的事,正像軒皇一樣(“軒皇”指黃帝,黃帝曾和一些有學問的老者學習、討論如何性交)。人生的快樂莫過于今夜的快樂了,這種快樂即使到老得掉牙的時候也不會忘記呢!
可以看到,這首長詩不僅敘述了“嫁妝畫”,而且把新婚的性生活寫得多么蘊藉,多么深遠!
除了“嫁妝畫”以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性教育工具是“壓箱底”。它是一種瓷器,有的比拳頭還小一些,外形多作水果狀,有蓋,內藏一對呈交合狀的男女。平時,人們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兒出嫁前,母親把“壓箱底”取出來,揭開蓋以示女,讓她體會“夫妻之道”。
當然,古代的性教育也決不僅是“暗示引導”,也有一些性學古籍可供閱讀,但不那么普及。少女出嫁時,奶娘、穩婆、小姊妹可能會教她;有時小姊妹們會在新嫁娘窗前唱山歌,這些山歌都有性內容,唱山歌有調笑的成分,但也有性啟蒙的作用。
古代的嫁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