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新津縣觀音寺壁畫是明代時期的壁畫,觀音寺始建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其寺規模宏大,共建殿宇一百零八重,異毀于[元代]末年兵燹之中。明代宣德年間,主僧碧峰、福賓,在原寺廢墟募化重修,到明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共建殿宇十二重。[明末][清初]旋遭毀損,僅存觀音、毗盧、天王三重殿宇。后經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修茸,為川西著名寺院之一。清同治、光緒年間,道松和尚來此住錫,增建殿宇十重,始改為“十方叢林”,其寺紅墻筒瓦,古柏參天,頗為壯觀。1956-8-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十年浩劫,現僅存明代的毗盧殿、觀音殿和清代的三門、彌勒殿、接引殿。
毗盧殿和觀音殿,均為木結構的建筑物,對于我們今天研究明代的建筑歷史,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特別是在成都市明代木結構建筑特別稀少的情況下,更是珍貴的實物資料。根據此殿香爐上的題記,便知道此殿建于明英宗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從建筑類型講,屬于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柱頭上置櫨頭,上承額枋,屋頂為“九脊頂”。即由一正脊、四垂脊、四戧脊及四個坡面組成的屋頂形式。其上半呈雙坡狀,下半則轉成四坡工。屋面有筒瓦覆蓋,正脊的兩端安鴟吻,垂脊和戧脊的前端用獸面裝飾,其裝飾豐富舒展,優美輕盈,莊重肅穆,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宏偉壯觀。
觀音寺的建筑特點承襲元代廟宇之遺風,特別是“毗盧殿”,那個小小的建筑,單檐歇山頂,青瓦白墻,有著舒適的比例關系。柱向中心略傾斜,四壁因此上小下大,穩穩地座在臺基之上,下盤沉穩。屋頂體量巨大,但因為四條戧脊自然的起翹,產生了向上的勢,沒有沉重壓抑之感,有了輕盈之態。這個形象給人的感覺,類似于太極拳的起勢,非常的優雅。類似浙江武義縣的延福寺,建筑都有清雅樸素的外表,所不同的是里面卻有金碧輝煌的氣象。天花上的彩繪、木構件上的圖案色調由于多年的氧化顯得沉穩雅致,殿內的五臺疊石,石香爐及石刻曇花寶瓶都是數百年古物,而武義的就是一個四面通透的結構框架。
文革”之后,觀音寺已破舊不堪。壁畫色彩脫落,墻體開裂得厲害,還有空鼓的現象(653尊塑像,94平方米的壁畫)。建筑則構件腐朽、漏水,塑像的表面起翹、開裂、松動。到了二OO八年,觀音寺的春天來了,被列入了全國十大文物保護重點修復工程,撥款800萬。同時列入該項目的,有布達拉宮,可見其重視程度。國家重視,資金到位,全國的專家同來把脈,制定方案,封閉施工,歷時兩年,觀音寺的國寶相當于重新開了光。壁畫的修復主要是對表面進行“清洗”,使之還原本來的面目,并不對自然脫落的斑點進行修補。塑像加固、貼金。建筑則揭了屋頂大修,瓦桷子、檁子和筒瓦,該換的換,全國各地到處找相同質地的材料,然后對原木構件清洗、涂保護液。
毗盧殿左右兩壁的明代壁畫,被譽為觀音寺的“鎮寺之寶”。這些壁畫繪制于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全殿壁畫共有7鋪,面積94平方米,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繪飛天、幢幡寶蓋和天宮奇景,中層繪十二圓覺菩薩和二十四天尊,下層繪龕座、神獸、供養人像,其中最精妙的壁畫,是十二圓覺菩薩、二十四諸天及十三個供養人像。其人物形象生動,表情自然,內涵豐富,將莊嚴端肅的宗教思想,喻教于美輪美奐的藝術造形之中。出于保護文物的需要,該寺毗盧殿和觀音殿禁止拍照。
十二圓覺繪在大殿左右兩壁,左邊依次為:文殊菩薩、普眼菩薩、彌勒菩薩、威德自在菩薩、凈諸業障菩薩、圓覺菩薩;右邊依次為:普賢菩薩、金剛藏菩薩、清凈慧菩薩、辨音菩薩、普覺菩薩、賢善首菩薩。十二圓覺菩薩壁畫,是根據唐代西域來華的高僧佛陀多羅所譯之《圓覺經》內容而作,壁畫中的主人公,便是經書中十二位為了讓末世眾生能夠獲得覺悟解脫而向佛陀求法的圓覺菩薩。下圖是普賢菩薩。
十二圓覺菩薩壁畫群像運思精湛絕妙,畫工技藝超群。雖然其人物形像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的《造像量度經》中的要求繪制,但藝術家對每一個人物的衣飾細節和面部表情,卻刻劃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一反傳統宗教藝術因內容嚴肅而流于僵化刻板的通病。
整個壁畫的線描技法,嫻熟地采用了中國傳統的蘭葉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各尊菩薩的服飾根據各自在教內的不同象征,在線描技法選用上相當靈活自如,比如圓覺菩薩,是采用蘭葉描勾勒,以顯其圓潤親和之特色;再比如普覺菩薩,則采用鐵線描勾勒,以突出其凝重行愿的特征。菩薩們身上所披之雪白細紗,皆用珍珠粉勾勒紗紋線條,精心描繪出蛛絲般微妙的衣飾細節,具有輕薄透明、如沐春風的質感,令人嘆為觀止。而大幅畫面則以朱砂、石綠為主,并運用瀝粉貼金,既莊重富麗,又靈動酣暢,儼然一派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大家風范,無怪乎成為國之瑰寶,驚世絕倫。
整個壁畫色調柔和,壁畫中所繪菩薩像,身材勻稱,臉龐圓潤,鳳目低垂,櫻唇微閉,不僅畫出了菩薩的豐潤飽滿,也表現了菩薩的溫存慈祥。特別是左壁最后一幅“文殊菩薩”畫像,筆法尤為精細,連文殊菩薩所披薄紗上的雪花圖案,也畫得筆筆精到,將絲織品特有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下圖是威德自在菩薩。
而所有形像中堪稱極至的,則是右壁第二鋪最后一幅“清凈慧菩薩”。清凈慧菩薩在佛教中象征著清凈圓明的深妙智慧,在這幅壁畫中,菩薩手執玄色如意,慧目微開,雙足如意自在趺坐,肌膚以珍珠粉暈染,瓔珞寶飾全身,整個畫面寧靜自在,吉祥安謐,于裊裊生風的衣帶裙裾中,透出一股纖塵不染的清凈智慧之氣,令人嘆為觀止,專家稱她是比達•芬奇的杰作早36年的“東方蒙娜麗莎”。
新津觀音寺:驚世絕倫的明代壁畫
佛龕背后繪有“香山全堂”佛教故事畫,菩薩畫像均為坐式,高一米八;二十四諸天均高一米五,飛天高90至100厘米。
毗盧殿后,是觀音殿,整個大殿為明代單檐歇山式屋頂,面闊五間,氣宇不凡,占地面積333平方米。觀音寺就是因這座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的觀音殿而得名。殿門上懸掛三塊清代光緒年間的匾額,從左至右依次是:無上正覺、慈云普蔭、正法在住。
四川成都新津縣觀音寺壁畫
來源: 瀏覽 5322 次
上一篇: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壁畫
更多關于 四川成都新津縣觀音寺壁畫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