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傳佛教專門用以繪制宗教圖像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實際上是用彩緞裝飾后懸掛起來用于供奉的一種卷軸畫。唐卡為藏語譯音名稱,青海地區又稱為熱貢藝術,唐卡無論在寺院還是民間,都是藏族人民生活中具有很高地位的藝術品,是藏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藝術門類。
(1)唐卡的制作
唐卡一般繪制在純棉布上,也有部分唐卡繪制在絲絹上。繪制唐卡在畫布的前期處理上有其較為特殊的方法,與傳統國畫用膠礬進行畫布處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其方法是:首先將純棉畫布繃緊在畫框之上,并涂上一層牛骨膠(明膠)水,再涂一層白堊土或石膏粉,然后用石頭在畫布上反復進行碾壓,使白堊土或石膏粉全部進入畫布纖維的縫隙之中,從而使得畫布表面平整而且光滑,為下一步作畫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一處理過程很重要,關系到以后唐卡繪制的成敗。尤其是膠水的濃度需要掌握好,不能濃也不能稀。膠水過濃容易造成底色的開裂或起翹,膠水過稀又會造成底色不牢固,時間長了有可能出現脫落現象。因此需要根據經驗調整膠水的濃淡。據我們觀察,他們處理畫布時使用的膠水濃度大約在5%—7%之間。畫布經過如此處理以后,表面潔白、光滑、細膩,非常適宜進行下一步的繪制。隨后即可在處理好的畫布上起稿勾描了。唐卡的繪制一般有著嚴格的規定,佛像的造型比例、姿勢形態,背景的處理等都須按規定進行。勾描好畫稿后,即可進行上色工序了。此后的唐卡繪制過程與傳統國畫的工筆重彩畫法基本相同。繪制唐卡多使用礦物質顏料,植物性顏料使用較少。繪制唐卡著色多采用平涂技法,分染技法、暈染技法運用比較少,其他方面基本與傳統國畫技法相同,這里就不再詳細介紹了。
繪制唐卡所用的顏料基本來自藏區產的天然礦物顏料,也有少部分使用傳統國畫顏料。繪制唐卡的顏色可分為主色和副色兩種。主色分為:白、黃、紅、藍、綠等色,一般都是礦物質顏色或是藏區特產的土質顏色。其中白顏色來自于后藏仁布地區的一種白色石頭,將其磨成細粉即成為白顏色,稱為“仁布白粉”。另有一種白顏色來自羊八井地區,它是一種白色土粒,研磨后即成為白色,稱為“羊井白粉”。黃色主要是來自產于康巴地區的石黃和雄黃,它們也屬于礦物顏色。還有一種產于印度的自然黃丹,稱為“印度黃丹”。紅色主要是朱砂,據說也有用珊瑚磨成粉用作紅色顏料使用的。還有一種產于洛扎地區的大紅色顏料,稱為“免采”;產于后藏地區的色相較深的大紅色顏料叫“藏采”。以上兩種顏色也都是礦物顏色,其加工方法是先把礦石粉碎,然后在石臼中濕磨多日即可。石青石綠兩種顏色屬于同一種礦石,經過加工后分離而成。首先將礦石粉碎后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放進陶罐內加幾滴植物油再加適量的水煎熬,浮在上面的即為石綠,沉在底部的是石青。再將石青石綠分別用石臼研磨多日,用水沉淀法又可分為三青(綠)、 二青(綠)、頭青(綠);ㄇ嗌a于察隅地區,是一種叫“歐然”的草加工而成。胭脂色產于察隅地區的一種黃色樹皮內,置于罐中加水煎熬而成。黑色一般使用碳粉加膠即可。以上這幾種主色之間相配所產生的各種混合色稱副色。一般常用的副色有32種,如:黃白、紅白、淡黃、橘黃、橘紅、粉紅、深紅、胭脂紅、淡藍、深青、松石綠、草綠、粉綠、深綠、肉色、茶色、灰色、紫色、灰黑色等混合色。將這些礦物顏色與明膠混合后即可作畫。礦物色是靠膠定著在畫面之上的,所以加膠的多少十分關鍵。膠量過少顏色顆粒之間結合得較松散,容易造成顏色的脫落。膠量過多時顏色表面會形成膠膜,不易使顏色顆粒很好地反射光線,從而不能顯露出礦物色的真正魅力,且日后容易造成顏色的開裂或起翹。故宮現藏的一些唐卡中出現的顏色開裂或起翹現象,一方面是由于明膠年久失去膠性的原因,此外還可能與當初繪制時加膠過多有關。金屬顏色(泥金)在唐卡的繪制中使用得較為廣泛,其技法又可分為貼金和繪金兩種。貼金是將金箔直接貼在畫面上,一般多用于“立粉貼金”的繪畫技法之中。首先在畫面之上用白粉按照畫面內容“立粉”,立粉干后,在需要貼金的地方刷好膠水,然后將金箔貼在上面即可。繪金是將金箔事先研成為“泥金”,繪制時在泥金中加膠后進行描繪。
(2)唐卡的修復
我們這次攜帶了一幅唐卡到藏區進行唐卡修復方面的交流。這幅唐卡為紅地勾描金線和金地勾描紅線的萬壽佛像。其主要問題是畫面內容有部分缺失,且有嚴重的顏色脫落現象,甚至當初畫布所填充的高嶺土也有脫落,在畫面上出現了較明顯的網格狀漏洞。同時有部分畫面受到塵土和霉斑的污染。修復時首先在畫面受污染的地方進行除塵清洗工作。在底色脫落嚴重之處用約5%左右的明膠液涂刷表面,然后將干的高嶺土均勻地撒在脫落處的表面,再用堅硬且光滑的硬物(如瓷碗的緣口)反復在脫落處表面進行碾壓,使得高嶺土充分地浸潤到畫布的縫隙中,從而將畫布脫落處填充起來。這一過程可以反復進行,直到將畫布脫落之處徹底修復為止。在修復好的畫布之上即可進行畫面內容的修補接筆工作了。
下面以金地勾紅線部分為例記述修復過程:首先在已修復好底子的畫布上平涂金色(金色須事先研好)。金色必須要涂均勻,可以分多次進行渲染,這樣可以使金色渲染得非常均勻,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在金底之上用朱砂色勾描畫面內容,勾好以后需要對所修復的畫面進行做舊處理,這樣可以很好地去除金色的光澤,使金色看上去不那么明亮,從而達到一種古舊的效果。紅色部分在修復時首先將紅顏色(朱砂色)用全顏色的方法在顏色脫落的地方補全,并隨時進行做舊處理,使得所補全的顏色與原畫的顏色盡量協調一致。之后用淡膠礬水對朱砂顏色進行固定,隨后用金色勾描佛像圖案。金線也要進行做舊處理,使得補全的金線與原畫的金線新舊程度相仿。
西藏唐卡制作工藝
唐卡是藏傳佛教專門用以繪制宗教圖像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實際上是用彩緞裝飾后懸掛起來用于供奉的一種卷軸畫。唐卡為藏語譯音名稱,青海地區又稱為熱貢藝術,唐卡無論在寺院還是民間,都是藏族人民生活中具有很高地位的藝術品,是藏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藝術門類。
(1)唐卡的制作
唐卡一般繪制在純棉布上,也有部分唐卡繪制在絲絹上。繪制唐卡在畫布的前期處理上有其較為特殊的方法,與傳統國畫用膠礬進行畫布處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其方法是:首先將純棉畫布繃緊在畫框之上,并涂上一層牛骨膠(明膠)水,再涂一層白堊土或石膏粉,然后用石頭在畫布上反復進行碾壓,使白堊土或石膏粉全部進入畫布纖維的縫隙之中,從而使得畫布表面平整而且光滑,為下一步作畫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一處理過程很重要,關系到以后唐卡繪制的成敗。尤其是膠水的濃度需要掌握好,不能濃也不能稀。膠水過濃容易造成底色的開裂或起翹,膠水過稀又會造成底色不牢固,時間長了有可能出現脫落現象。因此需要根據經驗調整膠水的濃淡。據我們觀察,他們處理畫布時使用的膠水濃度大約在5%—7%之間。畫布經過如此處理以后,表面潔白、光滑、細膩,非常適宜進行下一步的繪制。隨后即可在處理好的畫布上起稿勾描了。唐卡的繪制一般有著嚴格的規定,佛像的造型比例、姿勢形態,背景的處理等都須按規定進行。勾描好畫稿后,即可進行上色工序了。此后的唐卡繪制過程與傳統國畫的工筆重彩畫法基本相同。繪制唐卡多使用礦物質顏料,植物性顏料使用較少。繪制唐卡著色多采用平涂技法,分染技法、暈染技法運用比較少,其他方面基本與傳統國畫技法相同,這里就不再詳細介紹了。
繪制唐卡所用的顏料基本來自藏區產的天然礦物顏料,也有少部分使用傳統國畫顏料。繪制唐卡的顏色可分為主色和副色兩種。主色分為:白、黃、紅、藍、綠等色,一般都是礦物質顏色或是藏區特產的土質顏色。其中白顏色來自于后藏仁布地區的一種白色石頭,將其磨成細粉即成為白顏色,稱為“仁布白粉”。另有一種白顏色來自羊八井地區,它是一種白色土粒,研磨后即成為白色,稱為“羊井白粉”。黃色主要是來自產于康巴地區的石黃和雄黃,它們也屬于礦物顏色。還有一種產于印度的自然黃丹,稱為“印度黃丹”。紅色主要是朱砂,據說也有用珊瑚磨成粉用作紅色顏料使用的。還有一種產于洛扎地區的大紅色顏料,稱為“免采”;產于后藏地區的色相較深的大紅色顏料叫“藏采”。以上兩種顏色也都是礦物顏色,其加工方法是先把礦石粉碎,然后在石臼中濕磨多日即可。石青石綠兩種顏色屬于同一種礦石,經過加工后分離而成。首先將礦石粉碎后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放進陶罐內加幾滴植物油再加適量的水煎熬,浮在上面的即為石綠,沉在底部的是石青。再將石青石綠分別用石臼研磨多日,用水沉淀法又可分為三青(綠)、 二青(綠)、頭青(綠);ㄇ嗌a于察隅地區,是一種叫“歐然”的草加工而成。胭脂色產于察隅地區的一種黃色樹皮內,置于罐中加水煎熬而成。黑色一般使用碳粉加膠即可。以上這幾種主色之間相配所產生的各種混合色稱副色。一般常用的副色有32種,如:黃白、紅白、淡黃、橘黃、橘紅、粉紅、深紅、胭脂紅、淡藍、深青、松石綠、草綠、粉綠、深綠、肉色、茶色、灰色、紫色、灰黑色等混合色。將這些礦物顏色與明膠混合后即可作畫。礦物色是靠膠定著在畫面之上的,所以加膠的多少十分關鍵。膠量過少顏色顆粒之間結合得較松散,容易造成顏色的脫落。膠量過多時顏色表面會形成膠膜,不易使顏色顆粒很好地反射光線,從而不能顯露出礦物色的真正魅力,且日后容易造成顏色的開裂或起翹。故宮現藏的一些唐卡中出現的顏色開裂或起翹現象,一方面是由于明膠年久失去膠性的原因,此外還可能與當初繪制時加膠過多有關。金屬顏色(泥金)在唐卡的繪制中使用得較為廣泛,其技法又可分為貼金和繪金兩種。貼金是將金箔直接貼在畫面上,一般多用于“立粉貼金”的繪畫技法之中。首先在畫面之上用白粉按照畫面內容“立粉”,立粉干后,在需要貼金的地方刷好膠水,然后將金箔貼在上面即可。繪金是將金箔事先研成為“泥金”,繪制時在泥金中加膠后進行描繪。
。2)唐卡的修復
我們這次攜帶了一幅唐卡到藏區進行唐卡修復方面的交流。這幅唐卡為紅地勾描金線和金地勾描紅線的萬壽佛像。其主要問題是畫面內容有部分缺失,且有嚴重的顏色脫落現象,甚至當初畫布所填充的高嶺土也有脫落,在畫面上出現了較明顯的網格狀漏洞。同時有部分畫面受到塵土和霉斑的污染。修復時首先在畫面受污染的地方進行除塵清洗工作。在底色脫落嚴重之處用約5%左右的明膠液涂刷表面,然后將干的高嶺土均勻地撒在脫落處的表面,再用堅硬且光滑的硬物(如瓷碗的緣口)反復在脫落處表面進行碾壓,使得高嶺土充分地浸潤到畫布的縫隙中,從而將畫布脫落處填充起來。這一過程可以反復進行,直到將畫布脫落之處徹底修復為止。在修復好的畫布之上即可進行畫面內容的修補接筆工作了。
下面以金地勾紅線部分為例記述修復過程:首先在已修復好底子的畫布上平涂金色(金色須事先研好)。金色必須要涂均勻,可以分多次進行渲染,這樣可以使金色渲染得非常均勻,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在金底之上用朱砂色勾描畫面內容,勾好以后需要對所修復的畫面進行做舊處理,這樣可以很好地去除金色的光澤,使金色看上去不那么明亮,從而達到一種古舊的效果。紅色部分在修復時首先將紅顏色(朱砂色)用全顏色的方法在顏色脫落的地方補全,并隨時進行做舊處理,使得所補全的顏色與原畫的顏色盡量協調一致。之后用淡膠礬水對朱砂顏色進行固定,隨后用金色勾描佛像圖案。金線也要進行做舊處理,使得補全的金線與原畫的金線新舊程度相仿。
大輪手持金剛菩薩唐卡
大輪手持金剛菩薩唐卡,18世紀,西藏,布本,設色,通高127cm,寬76cm,畫心縱66cm,橫44cm。清宮舊藏。
此為手持金剛菩薩唐卡組合之一。手持金剛菩薩亦名金剛手,據稱乃釋迦佛陀之秘密化身,有九種變身,是其宣說密法時所現之尊形,故也稱秘密主?傮w來說,手持金剛菩薩有寂靜相與忿怒相兩種,作為象征降伏意義的主尊,后期形象多以忿怒相為常見。手持金剛因教典傳承互異而顯相眾多,此幅唐卡所繪主尊為大輪金剛手,是手持金剛菩薩最重要的顯相之一。藍色身,三面六臂,口中銜蛇,擁抱明妃左展立于蓮臺上,后倚火焰身光,倍顯威猛。畫幅左上方繪雍頓上師,右上為不動佛,下方中間繪護法神吉祥天女及嘎巴拉碗法器。
唐卡背面有白綾簽,其上墨書漢滿蒙藏四體文字題記,其中漢文為:“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七日,班禪額爾德尼進丹書克供奉利益畫像手持金剛菩薩……中”。
阿氐多等四尊者唐卡,18世紀,西藏,布本,設色,通高130cm,寬78cm,畫心縱70cm,橫47.5cm。清宮舊藏。
西藏唐卡中常見四尊者繪于一幅的形式,即有四尊者分護一方佛法,四方共十六位之說。此幅唐卡中四尊者皆身著華麗的漢僧裝束,坐踞胡椅或金剛墊中,身旁有一侍者或弟子相伴。左上雙手結禪定印者為阿氐多尊者,右上雙手持金耳環者為迦里迦尊者,身后侍者手中所持羽扇中描繪了眾神聚會的場面,在方寸之地畫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這種精美絕倫“畫中畫”的手法,顯示了畫家高超的技藝。左下右手作說法印、左手施禪定印者為跋陀羅尊者;右下雙手結禪定印者為迦諾迦拔黎墮阇尊者。畫中寫實性的人物形象描繪得極為生動,背景的內容亦非常豐富,草木茂盛,鮮花吐艷,各種祥瑞動物息憩其間,帶有濃郁的西藏唐卡風格特征。
唐卡背后有白綾簽,其上墨書漢滿蒙藏四體文字題記,其中漢文為:“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利益畫像阿氐多尊者、迦里迦尊者、跋陀羅尊者、迦諾迦跋黎墮阇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