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泥魚是廣東省珠海市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裝泥魚是廣東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極富地方特色的一項傳統習俗,由于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根據泥魚喜在泥洞里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里即“誘捕”之意。裝泥魚習俗主要有制作魚籠、制作魚簍、制作泥板、捕捉泥魚四道主要程序,裝泥魚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虎山村、荔山村、馬山村、網山村、大海環村、石狗村尤為興盛,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
清同治十二年出版的《香山縣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記載:“彈流魚即田流魚,一名花魚,一名七星魚。色灰黑,長三四寸,身有花點,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為花魚顏色與泥土相近,村民們習慣把它叫作泥魚。
廣東珠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裝泥魚傳統習俗祖祖輩輩相傳至今,家喻戶曉,對它予以搶救性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