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是元代古城名,始建于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初名“開平府”,中統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灤京”,是帝后避暑的地方。是第一個北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最輝煌的時候疆土占據歐亞大陸廣闊領域是中國封建王朝疆域最大的朝代。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討論并通過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教科文組織將元上都遺址列入2012年非遺名錄,標志著元上都申遺成功。
元上都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公里處、閃電河北岸。元世祖忽必烈未即皇帝位前,在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開始筑城,初名開平府;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稱開平府為上都,又名上京或灤京,為元朝的夏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領重要
大臣來這里避暑和處理政務,因此將宮城建成園林式的離宮別館。全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周長約9公里,東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宮城墻用磚包砌,四角有樓,內有水晶殿、鴻禧殿、穆清閣、大安閣等殿閣亭榭,將河水引入城內建有池沼;食黔h衛宮城四周,城墻用石塊包鑲,道路整齊,井然有序,南半部為官署,府邸所在區域,東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龍光華嚴寺。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面,北部為皇帝觀賞的御苑,南部為官署、寺觀和作坊所在地區。城外東、南、西三處關廂地帶,為市肆、民居、倉廩所在。明永樂初年荒廢,城垣及建筑臺基依然殘留地表,蒙古語稱此城為“兆奈曼蘇默”,為108座廟的意思,就是依據城址中建筑眾多而訛傳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上都遺址于2011年7月15日將正式向游客開放。
上都,元代古城名。位于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黃旗大營子(現敦達浩特)東25公里,閃電高勒北岸1公里,“五一”牧場南4公里處。當地牧民稱之為“北奈曼蘇默”城,意為一百零八廟,F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上都地區山川雄固,風景優美,據古籍對其記載:“龍崗蟠其陰,灤水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東北不十里有大松林,異鳥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鹽,百貨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上都城興建之前,金代屬桓州。成吉思汗在這里避過署。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駐守此地,次年開府營建城廓宮。元上都建于1256年,1259年落成。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此,稱開平府,1264年加號上都。自后歲一巡幸,未署而至,先寒而南,成為常任之夏都,與北京并稱為兩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宮城和外苑部分組成。外城周長約十八、九里。內城為皇城,外城為市區,城內有宮署約六十所,各種寺廟一百六十余處,有大明、儀天、寶云、宸麗、慈福、鴻禧、睿思等殿,大安、延春、連香、紫檀、凝暉等閣;綠珠、瀛州兩堂以及振堂等重要建筑。城內除中央及北
元上都遺址城墻中部的大型宮殿位于中線以外,大部建筑未采用對稱的布局,殿、亭、閣、榭各具特色,或近臨沼池,或開渠引流,或亭閣相連,形狀大小各異,色彩風俗不同,優雅非凡。上述通往各地的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據歷史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公里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余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墻和關廂組成。城墻用黃土夯筑,宮城、皇城城墻還用磚、石包砌。外城方形,每面長2200米,開4門,有甕城。城內用土墻隔為兩部分,北面是御園,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區;食窃谕獬菛|南角,方形,城內街道整齊對稱,多官署和寺廟建筑。長方形,城內建筑錯落分布,帶有離宮色彩。宮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長方形。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御天三門,城墻用磚包鑲,其中南邊的御天門最為重要,它與皇城南門明德門在一條中軸線上,是出入的主道。
馬可波羅就是從元上都開始中國之旅的,馬可波羅游記里就記載過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