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宮膳食講究,菜品多是極其奢侈的,滿漢全席的規模我們就知道清代飲食的等級。清宮飲食制度嚴格,不僅有專門的廚師,專門的膳房,還有一套祖先留下來的膳食制度,有嚴格的份額規定。
清宮飲食由內務府和光祿寺管理。下設御膳房、御茶膳房、壽膳房、外膳房、內膳房、皇子飯房、侍衛飯房,分別承辦宮廷飲宴和日常飲食。
“御膳房”是負責皇帝飲食的專職機構。內設管理事物大臣若干名,都是由皇帝特派的心腹之人。管理事物大臣下設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等官職,專司皇帝吃飯事宜。其下再設廚役、掌灶,具體為皇帝備膳。
清宮飲食制度嚴格,不僅有專門的廚師,專門的膳房,還有一套祖先留下來的膳食制度,有嚴格的份額規定,即每人每天有固定的米、面、肉、菜及調料,稱為“口份”。如皇帝每日份額,有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各種蔬菜,牛乳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等等;屎竺刻毂P肉16斤、湯肉10斤、豬肉10斤、羊2只、雞五只、鴨3只、蔬菜19斤、蘿卜(各種)60個、蔥6斤、玉泉酒4兩、青醬3斤、醋2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屎笠韵洛鷭、皇子、福晉相應遞減。
清代帝、后平時吃飯,稱“傳膳”、“用膳”或“進膳”,各自有膳房備膳,并且獨自用餐。一日兩餐。早膳辰正(上午8:00),晚膳未正(下午2:00)。兩正餐之外,還有酒膳和各種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膳前由內務府大臣開單備案,單上注有某人烹制某菜肴,以防不慎。
平時皇帝獨自進膳。而皇太后、皇后及嬪妃則在各自的宮內進膳;实鄢燥垱]有固定地點,多在寢宮和辦事、活動的地方隨意命進。乾隆皇帝時,居住的寢宮是養心殿后殿,早膳經常在養心殿的東暖閣。晚膳、酒膳多在漱芳齋和重華宮。咸豐帝的寢宮也在養心殿后殿,可他習慣在咸福宮或同道堂進膳;屎、皇太后及妃嬪亦在自己的宮內進膳。
每到吃飯時間,皇帝命御前侍衛傳膳。屆時,負責皇帝用膳的官員立刻行動,備桌太監按照旨意將桌子擺好,擺膳太監迅速到膳房取飯菜。飯菜盛裝在食盒里。須雙手捧到皇帝的膳桌上,直到皇帝的面前才能取出。待御膳全部擺好后,皇帝身邊的隨侍太監還要“嘗膳”,即每樣飯菜嘗上一點,以確;实埏嬍嘲踩。
平時,皇帝每膳二十多品菜肴、小菜,四品主食,二品粥(或湯)。菜肴以雞、鴨、魚、鵝、豬肉及時鮮蔬菜為主,山珍海鮮、奇瓜異果、干菜菌類輔之。主食是“貢米”、新麥,就連做飯的水都是從北京西郊的玉泉山運進宮的。
清代帝后、妃嬪用膳依其身份不同使用不同質地、不同紋飾和不同數量的餐具,稱“位份碗”。
除了帝后日常飲食外,名目繁多的筵宴是清宮飲食的重要內容。如太和殿筵宴、乾清宮家宴、皇太后的圣壽宴、皇后千秋宴、皇子成婚宴、重華宮茶宴以及康熙、乾隆朝舉行的千叟宴等。筵宴飲食的品種和類別,依進宴人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區別。
了解清宮飲食,對清代民俗知識能有所了解,對研究清代歷史、文化、民俗有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