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自古就有有做頭牙、尾牙的風俗習慣。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二月二”,也稱“頭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俗稱“尾牙”。
“做牙”之說相當于地方方言里的“打牙祭”。所謂“打牙祭”,在《現代漢語詞典》注解說:“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后來泛指偶而吃一頓豐盛的飯!痹谄蜗,整個正月雖有“豐盛的菜肴”,但卻算不得“做牙”,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頭一次。在這一天,按傳統慣例,各行業主于晚上辦果、酒、香燭、“貢銀”以祭神福余,后請雇傭伙友工匠們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著被“解雇”,所以稱之為頭牙,也稱祭牙。舊時,私塾學生要到學館參拜先生,朝拜孔子(或文昌帝君,或三教先生),家長亦于此日送子弟入塾受教。
做尾牙為臘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故得名。尾牙這日,各行業主略備酒菜,供奉神明“土地公”(大名叫“福德正神”)亦一飽百家口福。禮畢,又在各家門口供家常便飯以祭“地基主”(房舍銜在地上的地神)。開店的、做生意的、木工、泥水匠都要敬神“做牙”,家有雇傭做工的,戶主要辦簡便的酒席宴請做工的飽餐一頓,以借“做尾牙”犒嘗和辭退雇員。被辭退的雇員在飽餐之后就得離開,算是特別“禮送”待遇,F在一般用禮品或“紅包”作為謝送。
為什么會形成“做牙”習俗節呢?從時間上看,三月初二是傳說中“土地公”(即“福德正神”,另有“社公”、“后土”等俗稱)的生日,所以頭牙主祭“土地公”。之所以主祭土地公,源于遠古農耕時代。在我國,春天實際上開始于農歷仲春二月,在這個月中,寒冷逐漸減弱,東南風徐徐送來暖流,樹木緩緩地抽發新芽,而緊張的播種和插秧等農事活動即將開始。莆仙位于南方閩中,氣溫稍高,二月已可播種、插秧。
舊時農民認為農田林果收成好壞與土地神有很大關系,因此,以祈豐年、祭社神為主題的春社節也就被安排在這個月。由于中國古代又有以重日為節的習尚,所以,二月二實際上很早就被作為春社節。近世,漢族多以二月二為土地神的誕辰,故春社祭祀“土地公”也就定在二月二。
頭牙風俗是莆田“二月二”
來源: 瀏覽 2335 次
上一篇:在北京要知道北京各區縣名稱的來歷
下一篇:納西族民俗節日三朵節
更多關于 頭牙風俗是莆田“二月二”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