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關中地區的老百姓每年七月初七有放天燈的民俗習慣,天燈也叫孔明燈、點天燈、太平燈、祈福燈,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所發明。
關中西部渭北大荔縣和華縣一帶逢年過節有放飛天燈的習俗,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所發明。他所帥領的少量部隊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與援兵取得聯系,于是制出能瓢浮的紙燈,系上求救信息而脫險。后人在年末歲首(正月十五)放天燈,表示送走過去一年的瘟病邪氣,并盼望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婦女們祈求在外的丈夫,心像天燈一樣紅亮,不忘夫妻間恩愛。老人們盼望出門的兒女,不要忘了回家,并祝愿他們平安無事。
天燈由主體、支架和外罩三部分制成。主體用竹篦編成上部封閉的圓筒形,下部開口。支架用鐵絲成十字形固定在主體開口段底部。主體外部用白色或紅色綿紙包圍糊牢。為控制放飛高度和范圍,底部支架上可栓絲線。放飛前,在支架中間部位梆一塊沾有煤油、機油或菜油的棉布,將油點燃,等燈內熱氣充滿體內有升力時放手升空,直至油料燒完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