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服飾有著完整的一套服飾制度,漢代服飾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唐朝服飾以及宋明清各代服飾制度奠定了基礎,漢代服飾款式特點鮮明,配飾考究,顏色四季分明。
漢朝服飾時代特點:
首先,穿外衣時,由于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衣袖袖寬為一尺二寸,衫無袖;
其次,漢朝服飾的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制成各種形制,如水禽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
第三,男子保持佩刀劍的習俗,但有一部分失去了實際使用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第四,漢代禮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即立秋前)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服飾款式
漢代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朱羅紗綿袍、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絳絹裙、素絹裙、素絹襪、絲履、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y的制作技術有織、繡、繪。紋樣有各種動物、云紋、卷草及幾何紋等。
漢代服飾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曲裾深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代男子曲裾
一種是“直裾深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
半袖
漢代服裝還有一種常見的款式就是半袖。也就是短袖的外衣稱為“半袖”,穿時外著短袖內著長袖。半袖的袖口有兩種形式:一種寬大平直,沒有裝飾;另一種則在衣袖邊緣繡上裝飾,并施加折裥。
短衣
漢代也穿短衣,常見的是襦。襦的長度通常至腰部,穿時下身配裙。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并在衣外圍罩布裙
漢代婦女的襦裙 漢代婦女的襦裙圖(參考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及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實物復原繪制)。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并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上в捎谀甏眠h,這套服飾在出土時已經粉化。本圖展示的襦裙樣式,即根據該墓發掘時的形象記錄復原繪制而成。采用的紋樣,主要依據新疆民豐出土的“長樂明光錦”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豹首紋錦等。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代婦女的襦裙
漢代官吏袍服
漢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紋袍服圖。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裥,有的還裁制成月牙彎曲狀。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從出土的壁畫、陶俑、石刻來看,這種服裝只是一種外衣,凡穿這樣的服裝,里面一般還襯有白色的內衣。文吏穿著這種服裝,頭上必須裹以巾幘,并在幘上加戴進賢冠。按漢代習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寫完之后,即將筆桿插入耳邊發際,以后形成一種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純粹用作裝飾,史稱“簪白筆”。
漢代官吏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