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藝術品中比如瓷器上、古建筑木雕上都會出現連中三元,連中三元的寓意是什么呢?連中三元跟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關系,連中三元的寓意就是科舉考試高中,連中三元指的是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美好寓意的向往。
明清時期國家的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北京、南京、及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舉辦一次,稱之為“鄉闈”?计谕才旁谇锛景嗽路,故又稱作“秋闈”。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當年就是鄉試第一,故人稱“唐解元”。每次鄉試放榜之時,恰好正值桂花飄香,所以也被稱之為“桂榜”。
放榜后照例會由巡撫主持鹿鳴宴,來宴請新科舉子。席間除了唱《鹿鳴》詩,還會跳魁星舞!翱恰笔侵袊糯囊粋星宿名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仙。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科舉高中也被稱之為“奪魁”。因為“魁”字左邊是個“鬼”字。所以藝術品當中表現魁星時身邊往往都有個小鬼在身邊。
鄉試再往上是會試。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于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贾械姆Q“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考完后緊接著就會舉行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時間最初是定在農歷的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則改為三月十五日。參加殿試的貢士們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由于把錄取等級稱之為幾甲幾甲,所以做夢都渴望中甲的人們,就聯想到了生活當中帶甲殼的螃蟹。把螃蟹視為吉祥之物,能給考生們帶來好運。瓷器里兩只螃蟹互相搶奪一支蘆葦就變成了“科舉中甲,二甲傳臚”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