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宋四家之一,跟蘇軾、黃庭堅、蔡襄齊名,他們被后世認為是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米芾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黻[fú]。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神宗熙寧八年乙卯(1075年)二十五歲,十月前在臨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后官長
清任伯年繪《米顛拜石圖》
清任伯年繪《米顛拜石圖》
沙椽至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年)三十二歲。
神宗元豐八年乙丑(1085年)三十五歲,官杭州從事。
哲宗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四十二歲,知雍丘縣。[2]
哲宗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稱為紹圣元年,1094年)四十四歲,由雍丘縣令改監中岳祠(嵩山)。
哲宗紹圣四年丁丑(1097年)四十七歲,在漣水軍使任上。
哲宗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四十九歲,由漣水軍使任改除蔡河撥發。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年)五十一歲,發運司屬官,在江淮間。
徽宗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五十三歲,由發運司屬官改太常博士、書學博士。
徽宗崇寧三年甲申(1104年)五十四歲,仲春尚在書學博士任,后知無為軍。
徽宗崇寧五年丙戌(1106年)五十六歲,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徽宗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五十七歲,知淮陽軍。
米芾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于法度。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雖然畫跡不傳于世,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涤袨樵f:“唐言結構,宋尚意趣!币鉃樗未鷷抑v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贊美說“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于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米芾
來源: 瀏覽 2381 次
更多關于 米芾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