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館分為舊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舊管創建于1951年,新館建立于2015年,已經收藏了青銅器、古錢幣、陶瓷器、古書畫、碑貼、郵票及各類工藝品共計20余萬件,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云南省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從20世紀50年代始,云南省博物館在全省范圍內進行的科學考古發掘、試掘、調查多達數百次,其中影響較大的幾次重大考古發掘為:
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進行了大規?脊虐l掘,這一墓地已成為滇池地區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學界稱為“石寨山文化”(亦稱“滇文化”)。該墓地共發掘了50座西漢時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件,尤其是在6號墓內發現了金質的“滇王之印”,從而印證了《史記·西南夷列傳》對“滇”的記載。
1972年發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石寨山文化的又一重要地點。該墓地共發掘了27座古墓,出土戰國至兩漢時期的各類文物1300多件,進一步豐富了滇文化的內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青銅紡織工具,有卷經桿、刷形器、梭口刀、弓形器、紡輪、針線盒、筒、錐、針、繞線板等,是研究云南紡織史的重要資料。
云南省博物館 1975年——1976年,在楚雄萬家壩發掘了79座古墓,時代為春秋——西漢。出土文物1245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5面春秋時期的銅鼓,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鼓。1977年至1982年連續7次對曲靖珠街八塔臺古墓群進行了發掘。在7米多高的巨大封土堆上,層層疊壓著東周——明代的古墓葬。其中,東周至兩漢的墓葬出土了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文物200多件,較重要的有銅鼓、銅釜、扣飾、矛、戈、劍及陶鼎等。南詔——明的墓葬均為火葬墓,隨葬品不多,但其火葬罐形式卻復雜多樣,為云南火葬墓的分期提供了較科學的依據。八塔臺古墓葬區沿續近兩千年,經歷若干朝代,這一奇特現象,在中國考古史上是不多見的。
云南省博物館舊館
云南省博物館舊館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文化廳領導下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占地面積15畝,11740平方米,建筑面積16465平方米,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庫房面積3007平方米。在職人員74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3名,高職17名,博士1名,碩士2名,海外歸國專業人員2名;建館以來,經過考古發掘、調查征集、社會收購和接受捐贈等方式,已經收藏了青銅器、古錢幣、陶瓷器、古書畫、碑貼、郵票及各類工藝品共計20余萬件,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其中聞名中外的有戰國時期的;€~案、西漢時期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北宋郭熙的《溪山訪友圖》、大理國時期的金阿嵯耶觀音立像、大理國時期的金翅鳥,等等。2007年,云南省博物館還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十五家重點博物館”之一;2008年5月18日開始,云南省博物館對外永久性免費開放,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云南省博物館新館
云南省博物館新館,位于昆明市廣福路6393號。新館占地150畝,建筑面積60000平方米,建筑外形呈正方體,平面呈回字形。主入口左右兩側分設一個景觀水池,地下二層,地面五層,高39米。
新館建筑方案由香港許李嚴建筑事務所設計,主體建筑正方體造型取意于云南“一顆印”式傳統民居建筑,外墻采用簡潔有力的現代建筑語言,塑造了錯落有致的折面體和貫穿多層的長縫造型,喻意云南石林;以外墻鋁質穿孔板肌理效果強調其雕塑般的造型,在昆明燦爛的陽光下呈現出多彩的動感魅力,充分展現云南“有色金屬王國”的獨特地位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新館通過巧妙設計,把自然景色引入室內,營造出舒適、自然、和諧的藝術環境。新館建筑集傳統與現代于一身,融民族與時尚為一體,呈現出宏偉和莊嚴的風貌,是云南省有史以來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現代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