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博物館是在泰安岱廟基礎建立起來的博物館,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漢廷于博縣境內建泰山廟(又名岱宗廟,后世習稱東岳廟,即今岱廟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東萊,過祀泰山。于泰山廟中植柏千株,夾廟之兩階,是為岱廟漢柏之由來,F在的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
泰安市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139件,三級以上文物3000余件,代表性藏品為岱廟舊藏泰山祭器。此外,泰安市博物館也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存古籍近4萬冊,其中善本700余種1萬余冊。
博物館的重要載體——岱廟,始建于漢代,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偯娣e96000平方米,是泰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筑——天貺殿,創建于宋代,采用中國古代建筑最高規格營造,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之一。殿內大型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是我國現存道教壁畫的上乘之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岱廟碑碣林立,現存自秦漢以來的歷代碑碣石刻211通,素有“岱廟碑林”之稱。岱廟內古木參天,有古樹名木200余株,其中“漢柏”、“唐槐”最為著名。
泰安岱廟歷史簡介
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東岳泰山祭于兗州,年行一祭,以立春舉行。又置廟令一人,齋郎三十人,祝史三人,掌管祀事。
武周時期(690-705年),武則天命將岱岳廟(岱廟)由漢址升元觀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
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日本、新羅、大食等數十國皆遣使從封。禮成后詔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命拓修泰山廟。
開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進封王號后,其信仰較前更盛。本年,泰山信眾立《岱岳天齊王靈應碑》,以宣揚其靈跡。碑由名士荀同況撰,萬賓書。
天寶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議郎、行掖令孫惠仙諸人修整岱岳廟告成,立題名碑柱于廟庭。
唐時,于岱岳廟植槐,今岱廟唐槐院古槐,傳為唐植。
唐代(618-907年),隨著泰山神影響的增大,各地漸有行祠(于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廟宇)之建,元和之前,兗州、魚臺等縣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關內、河東各道亦多建有東岳廟宇。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贊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瀆祠廟,此為東岳廟入宋后首次重修。
開寶五年(972年)七月,太祖詔五岳等廟,以本縣令、尉兼廟令、丞,掌管祀事。同時詔“縣近廟者,遷治所就之”。遂遷乾封縣治所至岱岳鎮,“以就岳廟”。后又創建廟學,新城規模漸備。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創建天貺殿。十月,詔封泰山神為“仁圣天齊王”。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詔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十一月,封“東岳夫人”為“淑明后”。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詔翰林學士晁迥撰《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銘》,記加封泰山神帝號之事,立石于岳廟。
神宗時期(1068-1085年)五岳廟皆設管勾、提點官,以選人或武臣充任,稱“監岳廟”。
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宋廷詔修東岳廟,因舊益新,總修屋宇七百九十三區。大殿名嘉寧殿(今岱廟大殿址)。詔翰林學士曾肇撰記之。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奉符香會會首李諒等獻鐵桶二只于東岳廟。
政和五年,河東路都運使陳知存、京東路轉運使高某等分別捐施款項,修葺東岳廟嘉寧殿。
宣和元年(1119年)九月,徽宗遣襲慶守錢伯言至奉符致祭岳祠。
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嗣位后,屢降詔命,增葺岳廟,至是竣工,稱“凡為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痹t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廟碑》。
北宋時期(960-1127年),由于官方祀岱之典日益隆盛,民間對泰山的崇祀也不斷升溫,“雖窮山幽谷、要荒不毛之地,皆飾祠嚴奉之!睍r汴京、及京東、京西、河東、河北、陜西、江南、西川等路府州縣多建有東岳廟。爾后宋室南渡,帶動文化重心南遷,東岳廟祀由此在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發展。
同期,民間報賽活動的頻繁舉行,泰山廟會逐漸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東岳廟會為盛。這一民俗由泰山而漸及中國。
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瀆諸廟多毀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師誠明真人張志敬分別修復。張志敬委泰山道士張志純提舉東岳廟事務。
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詔命重修東岳廟,構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世祖詔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圣帝”,并遣官致祭。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月,御史臺呈文中書省,稱:“近為東岳廟荒廢不曾修理,合從朝省選差有德道士,主管祠事!敝袝t院道教所呈文,令遣道士為岳廟住持提點道官,收管得錢,增修廟宇。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頒旨,宣諭保護東岳廟產。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提點東岳廟事、道士范德清發起重修東岳廟延禧殿與誠明堂。次年告竣,殿堂廊廡煥然一新。
元末,戰事頻繁,東岳廟被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瀆之靈受命于上帝,非國家封號所可加”,詔去泰山神封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廟詔告天下。
洪武十五年(1382年),泰安州設道正司于會真宮(后移于岱廟),設僧正司于冥福寺,分別管理道、佛事務。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詔修泰安州東岳廟。
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東岳廟大火。
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九月,英宗準山東按察司僉事李瑒奏請,詔修東岳泰山神祠。
天順五年(1461年),山東巡撫賈銓重修泰安東岳廟,歷時一年,殿宇周廊、門觀繚垣,全部修整完工。翰林學士李賢與禮部侍郎薛瑄分別為撰碑記。
明憲宗成化七年(1470年)七月,山東按察司差人制造泰安東岳廟供器告成,并鐫碑立于廟庫門。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山東巡撫王霽重修泰安東岳廟廊廡,委泰安州判崔震等分理其事。至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告成。戶部尚書周經為撰碑記。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兩宮太后皆好佛老,遣使詣泰山進獻神袍。
弘治十五年(1502年),孝宗發帑撥銀八千余兩,命太監苗逵會同山東鎮巡等修葺岳廟,至翌年夏告成。此次自三殿而下,皆加修整。孝宗御制《重修東岳廟碑》立于廟中。
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山東大饑,孝宗準吏部員外郎劉績奏請,以泰安州東岳廟香錢糴米賑饑。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泰安東岳廟東廊起火。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東參政呂經改泰安東岳廟前草參亭為遙參亭。遙參亭原為岱廟之第一門,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與岱廟分隔。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廟起火,正殿、門廊俱焚,僅存寢宮及炳靈、延禧二殿。古樹、碑刻也多被毀。此后朝議重修,聚材鳩工,歷時十余年始開工重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山東巡撫朱衡委派濟南同知翟濤重修泰安東岳廟,四十一年春興工,至本年夏告成。自殿堂以下,皆行修復。
明神宗萬歷十二年(1584年)八月,山東左參政屠元沐以東岳廟漸圮,請于撫按,興工修葺,至是告成。參政許于贈撰記碑。
萬歷十四年(1586年),山東鹽司同知查志隆見岱廟環詠亭久廢,石刻散落,乃倡仍其舊址,復構亭宇,以存古刻。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閏四月,神宗遣道經廠尚膳監太監李昇裔等,頒賜《道藏》于東岳廟,命道眾朝夕禮誦。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岱廟配天門青龍神像“吐火自焚”。
清初,泰山信仰風俗漸傳布于滿洲,奉天、遼陽、復州、錦縣、廣寧、寧古塔、吉林城、木頭城等地相繼建立東岳廟(又名天齊廟)或碧霞元君廟。
康熙六年(1667年),山東巡撫劉芳躅重修泰安東岳廟,次年竣工。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發生強烈地震,東岳廟配天門、三靈侯殿、大殿等墻垣坍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鄭經在東寧省城(今臺灣臺南)創建東岳廟,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傳入臺灣。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東岳廟竣工。此前東岳廟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毀,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委張所存督工營繕,全部工程歷時十年。殿宇門墻皆予重修,并于正陽門前創建岱廟石坊一座。
同期,在岱廟施工期間,泰安民間畫工劉志學等人應召在峻極殿(即今岱廟大殿)繪制《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壁畫。構圖宏大,畫筆精工,時人推為巨作。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廟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書。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圣祖經泰安州,謁東岳廟。因見香火荒涼,命從香稅錢糧內每年酌撥東岳廟銀兩,供守祀費用。
二月,刑部尚書圖納等疏議于香稅錢糧內,每歲撥東岳廟銀二百兩,奉旨依議。岱廟道人將疏文刊刻于岱廟。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興工重修東岳廟,命曲阜衍圣公府屬官按品級捐助銀兩。
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東岳廟發生火災。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發帑重修岱廟。
雍正十年(1732年)設立提點岱岳宮道錄司,掌泰山道教事務。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高宗奉母孝憲太后東巡,駐蹕泰安,祭岱廟。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鑾,幸泰安,祀岱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鑾至泰安,謁岱廟。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鑾至泰安,謁岱廟。
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鑾幸泰安,祀岱廟。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月,高宗為賀其六十壽誕,遣內務府大臣劉浩重修岱廟,歷時年余,至是告成,凡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廡、門垣皆拆改重修,并增建遙參亭坊。告成后高宗御制滿漢文《重修岱廟碑》記其事。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高宗奉母東巡,至泰安,謁岱廟。時孝憲太后頒賜岱廟玉圭一件,玉質半溫半寒,故世稱溫涼玉圭。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高宗奉母東巡,至泰安,謁岱廟,登岱祀碧霞元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謁岱廟。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詣岱廟行禮。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東巡至泰安,謁岱廟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廟,共題泰山詩百七十余首。
嘉慶十九年(1815年)泰安府奉旨重修岱廟。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前后,因泰山道教日漸衰微,岱廟道眾生計艱難,以典當贍田度日。后經泰安府道紀司禹貞文訴諸知府,方將贍田收回。
嘉慶二十三年正月,山東巡撫陳預奏稱岱廟各處工程均多傾圮,請求修整。獲得允準,乃委泰安知府廷璐與歷城名匠魏祥主持工役。
同治十一年(1872年),泰安山口泥塑畫匠吳開福重新描畫東岳廟大殿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光緒十一年(1885年)泰安知縣吳士愷重修岱廟遙參亭,自正殿以迄大門,皆作補葺,并復新殿壁繪畫。歷年而成。工竣,士愷自撰碑記之。
光緒十八年(1892年),存于岱廟的秦篆刻石失盜,泰安知縣毛徵聞報,在泰城大索十日,盜者被迫將刻石棄于北門石橋下。石既查獲,復置岱廟道院。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留日學生、肥城人徐樹人等捐款在岱廟門樓創設泰安博物館,購置動、植物標本及生理學標本,并天文、植物等圖譜。宣統元年(1909年)被知縣張學寬取消。此館為山東最早由國人自辦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