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璽是中國封建王朝權利的象征,也是合法的憑證,今天為你分享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銅印璽。
春秋 王戎兵器銅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長4.8厘米 寬3.3厘米 高1.9厘米
銅質,鼻鈕,鈕上有繩紋,印背鑄有對稱的蟠虺紋。印面呈菱形,被二條凸起的交叉直線分成四格,格內鑄陽文“王兵戎器”四字反文。文意是:王軍旅所用兵器?赡苁窃谲娭邪l放兵器的文書上封緘所用。從紋飾及字體判斷,應屬秦國官璽,是傳世唯一的春秋銅璽,極為珍貴。
此璽為陳介祺(字壽卿,號簠齋,文物鑒藏家)舊藏古璽之冠,后為周叔弢購藏。周叔弢先生1981年捐贈。
戰國 平阿左稟銅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2.8厘米,寬2.7厘米,高1.2厘米
秦 右司空印銅印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長2.1厘米,寬2.1厘米,高1.4厘米
西漢 燕女枝印銅印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長2.3厘米,寬2.3厘米,高1.8厘米
五代 元從都押衙記銅印
長方形,背鑄鼻鈕,鈕頂呈半圓形,片狀。體輕且薄,通體褐色,間有綠銹斑。印文為窄邊朱文楷書兩行六字“元從都押衙記”!霸獜摹笔加谔聘咦娴摹霸獜慕姟,凡被授予者,皆享有一定的特權!岸佳貉谩笔枪倜,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皆擅設衙官,于是衙將、衙官、都押衙等官名日漸繁雜!霸獜亩佳貉谩毕弟妿浻H重之官,多見于五代史書。五代時期官印傳世極少,此印對研究我國五代時期有關史實是不可多得的歷史物證。
北宋拱圣下千都虞侯朱記”銅印
宋 北宋
長5.5厘米、寬5.4厘米、高5.7厘米
遠方銅印為禁軍官印之一。北宋初年,宋太祖抽調地方精銳士兵補充禁軍,長年駐守京城及附近地區,使地方軍隊實力大為削弱,無法與中央抗衡。為加強對禁軍的直接控制,不設最高軍職,殿前司由都指揮使主管,侍衛司分別由馬軍都指揮使和步軍都指揮使主管,三個都指揮使均由皇帝任命,號稱“三衙”!肮笆ァ睘槭绦l司馬軍所轄部隊之一,宋太宗時建立,擁有21個指揮(每一指揮編制為500人),駐守京城。都虞侯是這支部隊的副長官。
元代管軍萬戶府印
管軍萬戶府印印面長7.8厘米,寬7.8厘米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起義。在元軍鎮壓下,韓山童犧牲,起義軍暫時失利。稍后,元軍轉移力量鎮壓南方紅巾軍。劉福通乘機復起,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在亳州(今安徽省亳縣)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宋,年號為龍鳳。此后曾分兵三路向北進攻,東西兩路進入今山東、山西省境內,中路軍曾迫近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威逼大都城。宋政權的機構與稱謂仿效元朝,中央設中書省,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可能未設全);軍職則分別稱為元帥、總管、萬戶、千戶、百戶等。圖中所示銅印的印文為陽刻篆書“管軍萬戶府印”6字。印背陰刻楷書體“管軍萬戶府印”、“中書禮部造”、“龍鳳五年二月□日”等文字。印側陰刻“端字十七號”5字。此印正是宋政權龍鳳五年(公元1359年)中書省禮部鑄造的軍印。
金 和拙海欒謀克之印銅印
金大定十八年(1178)
邊長6.1厘米 通高6厘米
正方形銅官印。印面為寬邊朱文九疊篆書“和拙海欒謀克之印”,背鑄矩形直鈕,鈕頂鑄一“上”字以決正倒。鈕右、背鑿“大定十八年八月”,鈕左鑿“禮部造”。上側面鑿“和拙海欒謀克”,皆漢文楷書陰刻款。印左側面鑿女真文款一行。
此印是金代兵民合一的政權機構——謀克的印鑒。謀克平時耕作,戰時出征!昂妥尽奔础昂显,是金語“親軍”的意思;“海欒”是駐地,即今圖們江支流海蘭河。帶有女真文邊款的金代印章極少,此印史料價值很高,對研究我國金代兵制、政治組織等各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證物。
明“驍右營總兵關防”銅印
通高8厘米、印面長10.6厘米、寬7.1厘米
這是張獻忠大西政權在成都鑄造頒發的軍背銅印。印面篆刻“驍右營總兵關防”,印背右側陰刻楷書印名,左側陰刻楷書“大順二年五月口日禮部造”,左側壁陰刻“大字九百五十三號”。據記載,大西軍分一百零二營,按一定政治或軍事含義命名,如振武營、驍右營、援剿營、駮騎營等。每營設總兵官統領,頒給關防印信,編號立字,通行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