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天目瓷是鐵系結晶釉瓷器,以黑色和醬黃色為主。黑釉和醬黃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發生窯變,瓷器表面呈星狀結晶體而發生曜變。油滴、兔毫、星盞、黑定盞、鷓鴣斑、玳瑁、黃天目等,為宋代鐵黑結晶釉的通稱。天目瓷的曜變藝術飲譽華夏,有“千金易得,一曜難求”之美譽。在宋代天目瓷屬皇室御用珍品瓷器。
李封天目瓷窯遺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一九八二年被譽為焦作市文物保護單位,南鄰滔滔黃河,北依巍巍太行,距北宋國都開封僅一百多公里。這里文化底蘊豐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府城早商遺址、許衡墓等古跡。李封天目瓷窯遺址面積約5600多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1至2.5米,地面上分布著大量的窯具和瓷器殘片,其燒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金時期達到鼎盛,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藝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藝流程多達七十二項。瓷器主要工藝流程是:
一、采集,分選適合燒制的高嶺土練成泥料;
二、制坯,選擇手拉坯或者壓坯;
三、干燥,不要太陽直曬,需慢慢自然陰干;
四、利坯,待坯體半干時進行修整;
五、素燒,在900℃多度高溫下把泥胎燒成素胎;
六、天目瓷飾釉,因天目瓷不同的施釉方法,燒成的效果也大不一樣;
七、天目瓷燒制,需要經過1300℃的高溫燒制;
八、天目瓷出爐,火候得當才能燒出精美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