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簡稱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色雕塑2415尊,因此也被稱為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河西走廊,敦煌石窟開鑿在礫巖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為木架結構。由于風化嚴重,不久的將來將禁止游客參觀。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1900年,在莫高窟又發現了著名的“藏經洞”,洞里藏有公元4—14世紀的歷代文書近6萬件,轟動了世界。文書中除有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之外,還有史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多種形式的文獻資料。這些文書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中外友好往來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敦煌莫高窟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和佛教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63年對敦煌莫高窟進行保護性發掘。
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臥佛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余厘米。
敦煌莫高窟被掠奪的歷史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箓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后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
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余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掠走約600件經卷。
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并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
北魏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