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繡不同于蘇、粵、湘、蜀四大名繡,把宋繡中傳統的針法,與國畫筆法相結合,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勾畫暈染,渾然一體,它專繡書畫作品,成為獨特藝術。2006年5月20日,顧繡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海市松江區的戴明教為顧繡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顧繡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顧名世之家,故名。顧名世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進士,官至尚寶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畝地筑園,筑園時得一石,有趙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園名“露香園”,顧家刺繡稱“露香園顧繡”、“顧氏露香園繡”,或簡稱“露香園繡”、“顧繡”。
顧繡始自萬歷末年繆氏(顧姬),繼有崇禎年間的韓希孟,明末至康熙年間的顧氏(張來妻,顧名世曾孫女),為顧繡的三代傳人。就各自特點而言,繆氏刺繡擘絨極細,工藝最精,人物、花鳥極具生韻,繡稿多作佛像,形式為斗方、香囊,為名人饋贈之佳禮;韓氏出生名門,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工畫花卉,繡作花卉蟲魚冊頁,兼有山水、人物;顧氏繼承顧繡傳統,兼有創新,多作條屏、屏障。就貢獻而言,繆氏有開創之功,當時即獲極高聲譽,并有廣泛的社會影響;韓氏中年時為重振家業,以絲運筆,作品多仿宋元名筆,重在表現自我,為“顧氏家藏至寶”;顧氏將顧家女眷刺繡發展成為一項賴以生計的行業,產品適應時代發展,滿足社會大眾所需,帶動了上海以至江南地區刺繡業的發展,數量為歷代之最。顧氏之后,顧繡成為江南刺繡之通名,達三百年之久。
顧繡刺繡技法
半繡半繪,畫繡結合
顧繡以宋元名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杰作作為摹本,畫面均是繡繪結合,以繡代畫,這也是它最為獨特之處。如在《群仙祝壽圖軸》中,畫中人物所穿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繡作錦紋狀的;人物的面部則是先繡后畫的,云霧則只用畫筆直接用色,而不加繡。這種大膽創新的技法,表現山水、人物尤為生動。
針法多變,時創新意
顧繡的針法復雜且多變,一般有齊針、鋪針、打籽針、接針、釘金、單套針、刻鱗針等十余種針法。
間色暈色,補色套色
這種精巧的明繡采用的種種彩繡線,是宋繡中所未見過的正色之外的中間色線。顧繡為了更形象地表現山水人物、蟲魚花鳥等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澤的老嫩、深淺、濃淡等各種中間色調,進行補色和套色。從而充分地表現原物的天然景色。
顧繡